科技與社會課程簡介.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與社會課程簡介

科技與社會 期末成果發表 2006 教育部通識計畫 一、科技與社會課程簡介 二、課程內容 三、課程進行方式 四、成果 五、檢討與改進方向 一、科技與社會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引介以科技與社會相互交融的思考,給清大理工科學生 希望培養學生在專業訓練外的社會反省與包容多視野的思考 為通識核心課程_科學、技術與社會群組之一,為三學分的課 評量:期末考為個人分數,其餘小組課堂討論、報告、研究報告皆為集體分數 二、課程內容 導論與人文社會研究的基本工具箱 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政治牽扯 科技物 知識的政治 科技專業、風險與爭議 ● 課程主題:科技的政治性問題 擺脫既有的科技與人文的二分,強調科技與社會相互交融 因此,由科技行動者的行動、科技物、知識、科技專業社群與民眾等幾個面向切入,以具體案例探討科技的政治性。 ● 教材 分為理論性探討與個案研究 理論性探討:介紹「典範」、「科技物政治性」、「風險」、「常民專家」等概念 個案研究: --- 國外案例:愛迪生、微波爐、精卵再現、愛滋運動、維他命爭議等等 --- 國內案例:B型肝炎、呼吸器、焚化爐、核四、電子產業等等 ● 教材考量 希望在理論與經驗的相互參照下,讓學生在具體經驗中學習分析現象 使用本土個案,希望讓學生由自身相關經驗進行思考 輔助影片也都是與本土個案相關,有化工射出成型、IC產業、核四、台灣廢棄物、RCA問題等數次影片討論 ● 專家演講 分別在科學行動者、科技物、科學社群與公眾三個單元邀請相關專家演講,讓學生在具體經驗中學習分析現象 包括楊谷洋教授談機器人研發、洪朝貴教授談自由軟體與軟體發展、邱花妹女士談科技與環境議題 三、課程進行方式 回顧與檢討上週小組討論作業 講解本週課程背景 小組報告 課程內容講解 相關影片資料補充 小組討論(助教參與)) ● 分組方式 全班分為五組,基本上為七到八人一組。 每一小組必須完成兩次課堂報告,與一份期末研究報告 課堂討論:每個小組每週必須交一份討論作業 1、助教協助小組課堂報告的討論(每組一學期兩次) 2、助教協助小組進行研究報告的討論(每組一學期四次) 3、助教每週課常與小組討論(每組每週一次),並針對小組上課討論的書面回應 ● 網路教學 設置網站:/~wylin/95-1/index.php 網站提供進階版課程大綱(含有豐富補充教材)、上課投影片、小組討論作業與助教回應、研究進度討論區、課程回饋與討論區 四、成果 學生部分: 在大量討論的引導下,由每次課堂討論的作業可以明顯看出。學生思考品質快速進步。 學生挑選的期末研究報告方向,如:健康食品爭議、BBS的人際互動、監視科技與人權、運動科技宣傳與使用、軟硬式隱形眼鏡的爭議,都由生活經驗發展,富含課程精神的討論 成果 教材部分: 經過這兩次通識計畫,以及其他經費累積,已經整理出一包含指定閱讀、參考閱讀、課堂影片、問題與討論、相關網站、資料庫與組織,與進階中英文論文閱讀的「科技與社會」資料庫 共有三十三週的課程,有六單元「導論」、「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視界與世界」、「科技物」、「知識」、「科技產業」、「科技專業與公眾」 未來整理完成會放到我個人網頁供參考 /~wylin/ 五、課程進行檢討與改進 課堂討論與回應、課堂報告討論、研究討論等等次數過多,助教負荷過重。 教材上在理論與生活化補充教材間的取捨。本次課堂研讀材料本身,選取生活化的經驗材料,而非研究論文,但學生反而較喜歡希望理論性概念 蒐集與重新編輯影片等多媒體教材,以適應課程進行節奏與長度。 小組編制七人過多,討論時往往出現搭便車行為。但期末考設計小組互評,以及助教平時記錄,在成績上反映其貢獻。 課程檢討與改進 因為本課程放在目前新推行的核心通識課程,因此,都是大一大二學生選課,學生對自身專業認識不足,因此有些討論較難讓他們體會跟自身專業的關連。 本次結案報告會議過早舉行,許多學生成果未來得及放在本次報告中討論 補充材料的版權問題有待解決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報告大綱 ● 課後討論與回應 *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