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doc

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博士提出了后来享誉世界的重要概念――“软实力”(Soft Power)。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软实力”成为冷战后世界范围内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按照他的界定,“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由于文化吸引力在“软实力”的作用发挥中具有重大影响,由其所衍生的、中国大陆使用频率更高的词汇――文化软实力――也就应运而生。   2013年12月,约瑟夫?奈教授在中国大师趋势论坛发表了题为“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的主题演讲,他重申了自己一贯的观点:“一国真正的强大,不仅取决于硬实力,更取决于软实力。”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此次演讲中特别强调,―国的软实力表现在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它的来源归根到底是一国民众的整体素质。   显而易见,国民素质和国民阅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要勾连起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如下这样一张关系图:   国民阅读――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而言之,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与他个人的涵养和修为有着莫大的关系,既来自于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来自于他独处时的闲暇时光。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阅读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一个人涵养和修为的蓄水池。抽掉了阅读,学校教育死去大半,家庭教育半死不活,个人的闲暇时光也将黯然失色。对于一国而言,不阅读的公民越多,这个国家的未来就越没有希望。正如有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精辟地概括了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非常不容乐观,这从每年发布的国民阅读报告中就可见一斑。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刊文指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已连续多年下跌,如此低的阅读率实在是与中国文化大国的称号不相称。在此,外媒十分敏锐地捕捉到国民阅读和国家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其间的中枢与核心便是国民素质,这一点似乎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相称。的确,近年来关于国人种种低素质的报道不绝于耳,从埃及卢克索神像上出现“到此一游”字样,到北京颐和园外墙游客集体小便,再到飞泰国的航班上出现中国游客殴打空姐等事件,林林总总的负面新闻远远越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空间,更超出了一个现代公民的行为底线。   近年来,我们更多地在谈创新,谈改革,谈建功立业,谈重大突破……但输入和输出是一对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同样关注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和写作、批判性思考、文化和教育生态、民间智库等重大主题,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培育文化软实力的土壤,因为这绝非一日之功。就阅读而言,一个社会中的作者和读者也是相互涵养和塑造的关系。我们总是在感慨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却鲜有人关心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修养。事实上,大师也是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的,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公民的整体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大师。换言之,在一大群庸众之中,突然冒出一个大师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若干年前,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有什么样的副刊,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说的是从《法兰克福汇报》(FAZ)的副刊去看德国中产阶级的修养和品味。这个副刊和正刊一样,是独立的一整叠,每天都有三四个全版和两个半版,内容涵盖评论、创作、文化消息等,其中评论占到三分之二,包括文学批评、书评(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戏剧评论(舞台剧、歌剧)、艺评、影评、乐评、建筑评、摄影评、博物馆评……,加上对社会现象、大众文化、政治事件、国际关系、历史设释种种的社会批评,可见其广阔的视野和不俗的品味,绝非充斥街头书报亭的普通报刊所能比拟。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一份“曲高和寡”的大块头副刊,何以能生存和发展呢?一如龙应台在文中的疑问:为什么副刊读者不因影视媒体的泛滥、电脑网络的突起而减少?为什么大众的流行品位不威胁精致品位的市场?事实上,推动这份副刊发展的是团队中的三十三位编辑(十五位博士)、九位秘书、十五位副刊派出的专任驻外记者,但真正托底的是德国四十万的文化精英阶层。在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国家里,这四十万读者多数是大学程度以上的中产阶级,平均年龄四十六岁,虽然只占总人数的二百分之一,但他们是德国社会中掌有知识、决策权和影响力的读者群,是整体德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因此,副刊的水准和品味实际上引领了整个德国社会的风向标,也可视为德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副刊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