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的文本化:视觉文化捕捉和分析的符码.docVIP

城市景观的文本化:视觉文化捕捉和分析的符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景观的文本化:视觉文化捕捉和分析的符码.doc

城市景观的文本化:视觉文化捕捉和分析的符码   摘 要:媒体与媒介近年来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中最前沿且最活跃的话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激烈革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艺术媒介的盛行。新的艺术媒介的产生必然引发新的观念艺术以及非实体艺术等新形式的现代艺术。新旧媒介的交叉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驱动视觉文化的变化:是技术还是认知主体?是物本位还是人本位?抑或是两者都有。通过对视觉与媒介的现代性解读,探讨在多元化文明共生的现代环境下媒介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观赏者的主体对于媒介变化的回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最后给出如何应对这种文化视像的方法。   关键词:视觉;图像;媒介;观念   一、关于视觉语境   当代社会已然进入了读图时代,在日常生活中,视觉的符号铺天盖地、严重过剩以至于使人应接不暇。手机微信是众所周知的社交工具,大部分的公众每天都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介质接受到数以万计的视觉符号,然而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还有数不胜数。此外,即便是以前人们所不容易关注到的历史事实或者小众文化,现在都能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触及到人们的视觉神经。巴特说:“我阅读文本、图像、城市、面容、姿态、场景,等等,”可见巴特将文本与图像置于同一的水平线上,而明显的是后者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毕竟对于城市、面容、姿态、场景的解读方式隶属于图像范畴。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图像与视频记录着我们生生不息的生活场景。相信未来的人们翻阅今天我们生活的记录,视觉图像的记录绝对比文字符号记录来得更加容易让人辨识和记忆,就像我们今天去审视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埃及古墓的壁画一样,图像清晰地显现当时人们生活的百态,然而对于当时的文献记录我们到底能不能够完全独立地解读还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话题。当然,并不是说图像直观性减轻了视觉图像读解的难度,因为图像有其表面和深层次的复杂性。视觉轰炸之后我们的视觉神经、审美趣味等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对文字的排斥、对于图像的依赖、欣赏主体耐心的缺失等都引发了人文科学的危机提前到来。之所以引发了这一系列的现象是完全因为图像的到来,还是作为人本位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两者兼具。首先图像作为媒材艺术载体改变了我们的观察方法甚至是世界观,其次认知主体的思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图像的飞速发展为当代的艺术如绘画、影像作品创作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前进动力,人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变得开阔的同时,开始过度地追求视觉感官文化以及快餐式消费方式。   二、图像的现代性意义   作为视觉符号的图像如何改变和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呢?   虽然视觉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确定视觉图像文化的起点位置。首先是摄影术的发明及应用,其次是电影的发明,最终真正的视觉文化是从以电子模拟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图像文化的普遍兴起开始的。   著名艺术史学家布克哈特说:“只有通过视觉作品,某个时代隐秘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诸后人,而这种传递方式是最可靠的,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视觉图像应该成为更加有效的历史文献,因为图像和文本一样都承载着历史。我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曹意强先生曾经在其《艺术的视野》艺术中这样阐释:“正如有位西方学者所说,‘摄影之类的图像从来不是历史证据,但它们本身就是历史性的’,朗格等摄影师的作品,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实录,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解读这些作品制作时的一些社会和政治事实。这些照片是为协助当时的社会改革运动而制作的,服务于社会慈善机构,因此摄影的主题就集中在童工的状况、工商事故和难民避难所生活等方面,这些图像的目的是要唤起观者的同情心。摄影肖像与绘画中的肖像一样,记录的不是社会的现实,而是社会的期待或幻想。”因此,这些图像信息帮助我们解读了特定的历史、政治、社会、人物视像。   但是面对视觉文化的新视像,现代人陷入了两个误区:首先,盲目地认为图像比文本得资料记录的更为真实、可靠;其次,一味地质疑图像的可靠性,强调它的欺骗性,这一主张的缘由主要是认为图像比文字更容易被造假。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抹杀了图像在历史中的真正价值。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摄影作品的图像就真的是真实可靠的吗?或许在上个世纪我们说相机确实是真实且诚实的,没有人去质疑,因为照相机的产生确实是为了记录场景,让瞬间的记忆变成永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主体的人类对照相技术的不断熟练以及新的技术的发明,人们对于照相机的应用以及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比如我们在看摄影师荒木经惟或者森山大道的相关作品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很多都是摆拍的,一个摆拍揭示了摄影术新的意义,即照片可能是真实的,可能是虚假的,但是拍照片的是人,掌握照相机的也是人。就像海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照片可能不会说谎,但是骗子可能拍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