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读书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论读书方法.doc

朱熹论读书方法   摘 要:读书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修身养性之法,但大部分人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不知如何下笔。朱熹从读书的多与少、质与量、博与专为我们指出了如何读书,怎样才能深入领会书中精义。   关键词:读书;多与少;质与量;博与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读书的“多”与“少”   读书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少看多读,反复体验。一书一书地读,一篇一篇地体验,领会其意思,不能前面的还未读懂,就着急去看后面的,所以书应该读的精细,读的专心。古代很多有成的大家他们都习惯于抄书,这种功夫就是要让自己放慢读书的速度,慢慢体会细细研读,将精力投入一本书上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把一份相同的精力投入在十本书上。朱熹认为:“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他强调,读书就是读书,不要有任何其他功利的想法,读书需用心,要将每一篇目,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反复诵读,不可遗漏,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切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读者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读《周易》,由于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得读,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后人流传至今的“韦编三绝”。书读十遍与仅读一遍是不同的,读一百遍还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多的体悟。   与循序渐进地读书的反面就是贪多,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才能使人受益。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为我们举例“读书不要贪多,向见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其后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钞作一结,观此,则读书之法可见。”读书贪多譬如数钞,一错就无处推寻,书也等于没有读一样。因此,“读书贪多,最是大病。”[1]郑燮在《板桥家书》中提到“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的持续加速,快餐文化应运而生,世人在这喧嚣的社会中越来越意识到读书可以转变思想提高境界,多读书广涉猎似乎成为了今人读书之必然趋势,这种一味的死读书,势必会造成阅读质量的泛而糙。古语有“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2]饭要一口一口地嚼烂咽下,书要一篇一篇地穷究通透,方为读书真谛。   二、读书的“质”与“量”   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是醍醐灌顶的顿悟和通透,在阅读时选择好书便成为读者的首选。书的质量是影响读者的重要因素,欧阳修曾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治学之人,经典之作可以将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向正确的道路,反之,流于形式的糟粕不仅无端蹉跎岁月更会误人子弟甚至导致人格的歪曲。汉代文学家刘向在《世说》中提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像药一样,好的书可以医治愚蠢。读一本好书,在升华自身境界的同时也能起到修正自身的缺点陋习的作用,好书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不好的书正如同不好的朋友,也许随时会把你戕害。因此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书,读适合自己有用的书。重质要多于重量,否则读再多的于己无益的书终究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得不偿失。   三、读书的“博”与“专”   读书的多与少离不开博与专。少读但必须精思、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3]少而精的读书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读书的多与少并不矛盾,书读的多未必都如走马观花不知其深层含义,书读的少也并不全是入骨见髓了然于胸。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一个人读了万卷书,必定可以分辨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庸俗之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经典反复详读,深入揣摩。也只有这样的书才配得上细嚼慢咽,“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地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骨,方见髓。”经典必然经过历史的淘汰而沉积下来的有益于后世读者钻研之书,这些书籍也必定浩如烟海,读者阅读时就应该遵循“广而深、博而专”的方法,应博览群书,不可只局限于读某一方面的书,没有对比就无法形成辩证的认知,否则容易陷入偏听一家之言的思维误区,成为井底之蛙。“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或许是苏轼的豪言壮语,却是激励后世之人博览群书的真谛所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