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的“墓后”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昏侯墓的“墓后”故事.doc

海昏侯墓的“墓后”故事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月16日在北京公布,新晋“网红”――西汉海昏侯墓不负众望名列其中。   从去冬首场新闻发布会到今春部分考古成果亮相首博,被荆棘野草覆盖、隔世2000多年的西汉海昏侯墓,带着诸多未解谜团进入公众视野。遁世千年,甫一面世,依旧惊艳世人。有专家评论称,海昏侯墓考古热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千年汉简差点被当作漆器残片搁置一旁,博士顶着40度高温趴着整理五铢钱,2.1米的大瑟险被误认为没有花纹的“椁板”……文物发掘与保护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考验着每一位考古工作者的眼力与体力。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璀璨与风险并存,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与千年历史擦肩而过。   文物无言,当摆上陈设展架,所有惊心动魄的细节都被收敛,考古工作者也习惯于默默无闻、隐身其后。1%的璀璨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墓后”故事?促成这场千年“对话”的团队又经历了怎样的寂寞岁月?   回忆汉简和瑟的“被拯救” 文保组组长心有余悸   “没想到刘贺还是个十足的‘吃货’。”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北京大学博三的俞红玉面对着距今2000多年的类似火锅的青铜器,惊讶于历史的近在咫尺。   在她身旁,镌刻铭文的“昌邑籍田”青铜鼎、形象呆萌的神兽玉佩、雕刻精美的马蹄金等441件(套)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默然无语,安静地迎接两千多年后的目光凝视。   距离北京1500公里左右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用房中,考古工作者正对一批漆器进行饱水处理,后期试图让千年汉简“开口说话”。据专家介绍,东晋时期当地曾经历过大地震,整个墓葬浸在水中,这种干湿交替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包括竹简在内的漆木器的保存。   在考古人眼中,较之金器,漆木器的价值更高。一是因为被称为古代书籍的竹简也属于漆木器,二是因为漆器是古代贵族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文物堆积情况复杂,一开始我们都没能识别出竹简和瑟。”回忆起竹简和瑟的“被拯救”过程,海昏侯墓文保组组长管理至今心有余悸。   竹简堆积在回廊西北角,有人以为是一堆没用的漆皮,没人把它们放在心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竹简旁边的一堆漆器箱子上。瑟则位于北回廊,看起来更像是一块没有花纹、露出几十厘米的“椁板”。   “文物保护,特别是有机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如果没有吴先生,这两件文物可能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恰当的处理。”管理口中的“吴先生”,是湖北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吴顺清,拥有丰富的漆木器修复经验,“漆木器只要露一个角出来,他就能判断是什么。”   曾参与修复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荆州张家山汉简等各省市漆器简牍5万多枚的吴顺清,是国家文物局派驻海昏侯考古工地指导竹木漆器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专家。因为他的执意坚持,“漆皮”和“椁板”得到了及时处理,数千枚汉简和一把罕见的长达2.1米的大瑟得以重见天日。   事实上,整个专家组可谓“星光璀璨”。除了吴顺清,还有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汉墓考古专家张仲立、丝织品保护与修复专家王亚蓉、青铜器保护与修复专家胡东波等国内顶尖的考古和文保专家。因为海昏侯墓的惊世出土,他们齐聚南昌,共同探索这座2000年前的西汉大墓。   “海昏侯墓的发掘保护属于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这样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认为,海昏侯墓的火爆已经可以认定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其发掘保护过程则堪称行业内一个颇具创新性、示范性的案例。   内棺遭遇“降维打击” 孔子屏风或为“守门祛邪镜”   海昏侯墓内棺被打开后,提取工作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起码半米高的空间被压成一个很薄的平面了,有些地方的棺盖板和棺底板贴在了一起,中间的文物也被压变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杜金鹏是负责指导实验室考古工作的专家组成员,内棺遭受的“降维打击”让他着实吃了一惊。   此前,内棺中发现有“刘贺”二字的玉印成为最直接揭示墓主身份的实物证明。摆在杜金鹏等考古工作者面前的现实情况是,少数文物被挤压至嵌入棺盖中,庆幸的是,绝大多数文物还在棺内。   被挤压的文物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极有可能携带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头箱位置的一个小青铜盒便让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颇为“牵肠挂肚”。   “这个比眼镜盒稍大的长方体青铜盒被粘连在了棺盖上。”张仲立分析,头箱多为漆木材质,青铜材质很少见,因此其盛放的文物值得期待,但目前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判断其中是何物。此外,从棺盖上还可辨认出一些漆盒的表层纹饰和外在镶嵌物。   面对挑战,海昏侯墓实验室考古组的工作人员随即理清了棺内文物的叠压关系,初拟了清理方案,并着手开展文物提取工作。后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