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 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 副本
1793年,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盲目自大、自给自足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统治者盲目自大。 ②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联合抗清,危机统治。 消极方面(主导地位):①“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积极方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侵略,保护了自然经济。 如何评价“闭关锁国”政策? 马戛尔尼在出使清朝回来后说: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1000千克,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千米,而中国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是否有道理?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受到影响,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 C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A 四、机遇的丧失—明清经济政策的影响 画面二: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中 国 西 方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7—18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方面发生了全面的危机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五、历史的启迪——今日中国思考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明清的经济政策给今日中国的启迪: 1.工商皆本,农业和工商业协调发展 2.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前期还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抑商政策,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禁海”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明朝中后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 (2)如何评价材料一体现的经济思想? ①前者:重农抑商。②后者:工商皆本。根源:①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产生。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