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现代课程与教学基本理念
第四讲 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里充满责骂和惩罚,令学生望而生畏 片断一:××小学四年级×班的教室,下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3个学生。问:他们站在后面干什么?有学生答:“他们上课插嘴,教师罚他们站。” 片断二:××中学二年级×班教师的办公室里,某教师正在大声训斥学生家长和学生:“你这孩子存心跟我过不去,上节课我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他就大声地指出来,害得全班同学都笑我。”“我教他们用‘虽然…但是…’造句,他造的句子居然是‘虽然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杨老师还是不喜欢我’,这是什么句子嘛?”“你回去以后要好好管管这孩子,这样下去,他可不得了了。”……家长和学生的头勾得越来越低…… 片断三: 我的名字叫“木木”,木头的“木”,麻木的“木”,木然的“木”。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因为我叫木木,更因为我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教师说成绩不好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最讨厌考试,我最讨厌发明考试的人,我最讨厌发试卷,让家长签字,讨厌!讨厌! 片断四: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9名所谓犯错误的年仅十一、十二岁的学生在课堂上被班主任强迫用小刀、剪刀当众刮脸,直到流血为止。 案例反思 1.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以往的教学的弊端: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客体,当成待灌的瓶,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 ,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停留在价值层面,没有通过主体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措施使它落到实处。 2.师生交流贫乏,课堂教学暮气沉沉: 信息交流的贫乏:师生之间单向交流;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往;教师与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人为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 情感交流的贫乏:教师忽略学生的感受和尊严,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教师过多地训斥而不是赏识学生,过多地说教而不是引导学生,使学生缺少情感的滋润,获取不到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3.强调知识教育、听话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教学活动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它没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气和土壤,没有开发出学生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没有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在科学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因此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也必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4.教学模式封闭,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单一,仅指向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以内的知识;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学生的机械记忆任务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一个人唱“独角戏”,没有师生的互动与情感的交流;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不同学科的教师间形成严格的“壁垒”,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5.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件,他们没有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认真考虑,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评价。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们失去了鲜明、生动的个性,也失去了对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6.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人格无法健全。 知识的讲授是否全面、训练是否到位,在大考小考中能否取得好成绩,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事情。而学生的精神是否丰富、道德是否纯洁、意志是否坚强、人格是否健全则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光有知识,而无健全的人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课堂教学莫大的悲哀。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中国建成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称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理查德·莱文表示作为世界顶尖名校,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本科教育缺两个内容 绝大多数的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学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