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器时代课件.ppt
我们所看到的玉龙是1993年4月在常熟西北练塘罗墩村的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出土。距今为5250±300年,属良渚文化早期玉器。1986年浙江省曾发现8件形制基本相同的良渚中期玉龙,距今约4500年。而常熟境内出土的这件良渚文化玉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良渚文化中最早而且是最为传神的龙的形象,因此被称之为“良渚第一龙”。整件饰品采用了双龙合一体的对称艺术。器物的一半为龙头相对并连接,嘴唇合用,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体,构思异常巧妙。现在,在我市繁华地段方塔街的东南端已树立起座“良渚第一龙”的雕像。 返回 良渚文化神徽像??? 这个神徽像是根据玉琮王上的刻纹放大的,原形只有一个火柴盒大小。它是良渚文化的主题纹饰,一般被雕刻在玉器上。神徽像上半部分是神人,下半部分是神兽,整个形态就像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身上,双手平撑,抓着兽头,向天空升腾而去。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为“神人兽面纹”。它是良渚人的原始崇拜,是当时的图腾。在良渚文化时期,所有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器,没有任何金属工具,良渚先民是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种线条极其纤细的微雕工艺呢?这个形象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玉琮及其他玉器上呢?到目前为止,这些还是一个不解之迷。 返回 1、石器时代出土玉器,而且精美绝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2、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玉琮几乎都是内圆外方的柱形体,琮体分若干节,上大下小,以四角为中心雕刻的兽面像,立体感强烈。 不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钺,面上都雕有一个神秘的图案。在高倍放大的镜头下,人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人形,头戴羽冠,身穿战袍,口、鼻、目俱全,形态似一尊英武的战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人与动物的复合像,上半部是一个威严的神人,下半部是一只猛兽,两眼圆睁,獠牙外露,双爪弯曲。这个图案繁简不一地出现在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绝不是随意刻画的 3、良诸古玉是良渚文化的精华,其数量品种之多,雕琢之精,达到了史前琢玉水平的高峰。 4、但他们到底使用什么材质的工具,那时难道使用了车床类的工具?依然像谜一样困扰着考古人员,期待找到当年琢玉技术相关生产工艺信息。 5、良渚玉成份多闪石,出土后唤作鸡骨白,很软,但放几天就变硬了,因此,在远古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古人可能就利用了这种特性,用某种药水控制玉石的硬度加工的。 古代玉器的雕刻工具与方法 玉器的设计、开眼 1、 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试问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肢有那么多的人力供玉器制作消耗吗? ???2、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质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 3、 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玉器的钻孔 良渚文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玉璧、玉锥形器等。在没有金属的工具的时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呢?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 芯钻、管钻等方法。实芯钻孔较原始,难度也较大,一般只能施行于较薄的部位或较小的孔,钻具可能近于今日的土制木工钻。钻杆目前尚未发现,但钻头出土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遗址的石钻头、玉钻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石钻头、宁波慈湖遗址出土的木钻钻头。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石钻头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长片制成,有三角形钻、叶形钻、细腰扁身钻、长身钻和两头钻等。管钻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现,但良渚文化时期发展得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发现的多件管钻遗下的玉芯可作证明。但有关管钻工具的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钻,有的认为先钻小孔而后扩大,有的怀疑当是金属工具所为,也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锋利的小石刀片,钻具整体与今日的套筒式钻刀近似。另外,从许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钻孔后留下的玉芯上还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对器物钻孔时是在器物的两面同时进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