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义务论与儒家伦理学的互补与转化.docVIP

功利主义、义务论与儒家伦理学的互补与转化.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功利主义、义务论与儒家伦理学的互补与转化

功利主義、義務論與儒家倫理學的互補與轉化 目的論(teleology) -又稱為後果論(consequentialism) -主張道德的最終標準,是非道德的價值,這種非道德的價值指行為的結果或目的。〔簡言之,主張以行為的目的或後果為道德的最終標準〕  →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正確的,當且僅當它能夠促成的善超過惡;反之則是不道德的。 -對於什麼是非道德的善,目的論者的觀點有不同: /i)快樂主義的目的論-以快樂與痛苦來劃分善與惡   (享樂主義)  -代表:功利主義者,如邊沁(J. Bentham)、穆勒(J. S. Mill)等 \ii)非快樂主義的目的論-以其他非價值的東西(e.g.德性、知識等)來分辨善惡       -代表:德性倫理學者,如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麥肯爾泰(A. MacIntyre)等 義務論(deontology) -主張道德的最終標準,是道德的價值,即行為本身(義務),而不是行為的結果。〔簡言之,主張以行為(義務)本身為道德的最終標準〕 →一個行為是道德的,僅僅是因為它自身所具有的價值性質。  i.e./符合義務-道德    \不………-不道德 -代表:康德(I. Kant)及羅斯(W. D. Ross) 功利主義與康德倫理學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功利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 -代表人物:穆勒(J. S. Mill),邊沁(J. Bentham),斯馬達(J. J. C. Smart) -功利主義的最高道德原則,可稱為功利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主張:凡是促進所有人(大眾)的利益的行為,都是道德行為,相反,凡是減少所有人的利益的行為,都是不道德行為。 注意: 1.「所有人」的意思這裏不必指每一個人。 2.有利的行為可以是利益與損失的差額。 -功利主義有一些進一步的內部區分,例如區分為規則功利主義(act utilitarianism)和行為功利主義(rule utilitarianism),又例如區分為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hedonistic utilitarianism)和理想的功利主義(ideal utilitarianism)等,它們都共同以上述功利原則作為道德的最高標準。 功利主義的優點 依據功利原則來作出的道德原則和行為往往符合我們的通常的道德意識 較易解決義務衝突的問題 功利主義的缺點 將道德與利益混同起來 違反正義原則(principle of justice) 不能解釋超義務的行為 義務論(deontology) -此派以康德(I. Kant)的倫理學為最重要的代表理論。 善的意志(good will) -康德以為道德的最終基礎在於善的意志,那是理性存有的行動機能。∵理性存有的行動須依理性,∴意志就是實踐的理性(practical reason)。 -意志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它是世上唯一具絕對價值(absolute value)的東西,其他的事物只具有相對價值。 假然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與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康德將一切道德原則區分為兩大類: /假然律令-有條件的(conditional)道德原則       -只是虛假的道德原則∵並非為了道德的目的(義務)而去行動,而只是為了利益   \定然律令-無條件的(unconditional)道德原則        -是真正的道德律令∵為了道德目的而行動 定然律令三程式(formula) -這裏程式為借用語,指道德原則的三種表述,指出道德原則的三種特性 使行動的格準符合法則(普遍性) 視一切理性存有同時是一目的(目的性) 視一切理性存有的意志為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自律性/立法性) 第一程式 -格準(maxim):指主觀的立意原則,立意指意志決定出行動的意念。  它是主觀的,∵它是適合個人的原則,不一定有普遍性。 -法則(universal law):指客觀的立意原則。  它是客觀的,∵它是適合於一切理性存有的原則,具有普遍性。 第二程式 -康德從道德方面的界說目的與手段  /目的-意志立意的客觀根據i.e.以行動本身(意志)為立意的根據  \工具-意志立意的主觀根據i.e.以行動以外的其他事物(後果)為立意的根據 -目的與工具在價值上的區分:  /目的-本身便有價值,即它有絕對的價值  \工具-其價值必須依賴於其他事物,即它只有相對的價值 -以上述區分來辨別人與物:  /人-不單是工具,而且同時是目的  \物-只是工具 第三程式 -目的王國:不同的理性存有依於道德法則(客觀目的)而形成的和諧統一的系統。 -如進一步對目的王國加以分析,我們會得出自律(autonomy)此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