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hust.edu.cn.ppt

王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hust.edu.cn.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hust.edu.cn

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王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2010.5.23 1 把脉网络时代与网络舆情 1.3 对舆情的界定和把握 舆情界定1: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王来华,2003)。 舆情界定2:舆情是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刘毅,2007)。 舆情界定3:舆情即社情+民意(社情即社会客观情况;民意即民众的意愿)(陈月生,2005)。 我的定义:舆情是含有态度的信息。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就是舆情。 对舆情的理解 1、舆情是态度,不是事实。因此,关于事件的描述不是舆情。 2、舆情是公众的态度,是专家、百姓的态度,不是媒体的报道。 3、舆情是民众对社会现象和公共事务,尤其是对政府及官员的看法,是社情民意。 4、舆情类型:社会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境外涉华舆情研究、社会思潮、特定事项舆情,以及舆情信息理论研究。 舆情与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不能随意说“舆论认为” ;个人感觉更不等同于舆论。 舆论是公众发出的或者通过媒体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现象、问题、事件的有影响力的意见。 舆情是含有态度的信息。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就是舆情。 舆情与信息 信息(information)就是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信息的存在是普遍的;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 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信息也不同于舆论、舆情。 信息∈消息、舆情∈舆论、民意、思想、思潮 舆情与民意 民意(public will, people will):人们公开表达或调查发现的对于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明确态度或意见。它以一定的人群规模和持续程度为基础,一般具有影响甚至决定政府行动或行动取向的功能。 民意是谁的意见?人民的意见、老百姓的意见、群众的意见、公众的意见? 民意的表现:声音、判断、意见、态度、感觉、概念? 民意的汇集方式:测验、调查、访谈。 民意的量度:人数、强度和稳定性的比率 中国很少用民意概念:民心、民情、民愿 政策决策如何体现民意?如何做到执政为民? 1.4 我们面对的网络舆情态势 2 网络舆情的焦点和诉求取向 认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 诉求内容:政治、民生、经济→经济、民生和人权; 事件类型: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主要经济增长领域容易出事; 动员:宏观政治动员→微观利益动员 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但是开始提高; 持续时间:比较短 地域特点:大城市→平和、理性、非暴力;中西部县镇和乡村→暴力、激烈、非理性 网民广泛参与:互联网的快速海量传播、动员、发动,使得海量网民“参与、卷入”事件,小事、简单的事、地方性的事往往闹成大事、复杂的事、全国性的事。 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判断 诉求取向:以工具性(利益)为主,表意取向(表达意志)为辅; 指向:利益之争而非权力之争; 被动性:是外因引发的反应性行为(被动)而非主动行为; 动员:微观动员而不是宏观动员; 主体:行动主体基本是弱势群体; 空间:地方性、地区性、行业性,不是全国性、全局性; 舆论:地方事件,全国表达; 总体判断:处于广义社会运动的初始阶段,不是政治运动,而是利益之争,以工具性诉求为主,是地方性、地区性、行业性事件。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数量急剧上升,规模不断扩大 2、参与主体多元化 3、行为越来越激烈、暴力 4、组织化、集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5、要求越来越高,诉求越来越难以满足 5、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6、网络动员、境内外互动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动向 1、暴力、暴烈程度显著上升,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2、国际国内交叉,国内民众上访、闹事力图“国际化”; 3、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对立加剧,民众对公力解决和常规解决存疑,“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访、闹小不如闹大”; 4、群体性行为的集体性、集群性增加; 5、知识精英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提供和意识形态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