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的双面人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震云的双面人生.doc

刘震云的双面人生   这里存在着两个刘震云:一个是名编剧刘震云,他与这个国家最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合作,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滴水不漏;另一个是作家刘震云,寡言、克己,内心深处不亲近权力与富人。   两个刘震云   一身黑色西装的刘震云和一袭红裙的刘雨霖出现了。这是2016年9月20日上午,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一句顶―万句》的发布会现场。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导演刘雨霖是他的女儿。   刘震云的名字以“原著/编剧”的头衔醒目地出现在海报的第一位置,整个发布会上,他是主导现场的角色。这并非刘震云在2016年中国电影大银幕的唯一一次出场――发布会前一天,另一部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推迟上映的消息刚刚曝出。   对不同的受众来说,存在两个刘震云。一个是影视圈的名编剧刘震云,自1993年第一次与冯小刚合作电视剧《一地鸡毛》起,二人至今已成为铁搭档,《手机》《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电影都改编自他的小说。另一个是严肃文学作家刘震云,他是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得主,同年的获奖者还有莫言。   两个刘震云在1991年《一地鸡毛》发表后第一次产生交集。他的妻子郭建梅是一名出色的公益律师、刘震云的北大校友。还记得,在此之前,刘震云只是《农民日报》的一名普通记者,家中拮据,但从这篇作品开始,他们的生活有了真正的改善。   “我印象可深了,《一地鸡毛》拍成电视剧,我们家一下得了8万块钱。那8万块钱拿着,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数。”郭建梅回忆,那天全家人一起出去吃了顿肯德基。从那以后,女儿能够不断地吃上肯德基了。家里由两张小床拼在一起的床也换成了“正儿八经的”大床。   在作家刘震云身上,人们找不到如今在名利场游刃有余的编剧刘震云的影子。他们一家住在报社的宿舍大院时,郭建梅带女儿出去转,邻居总和她说,你们家孩子他爸从来不说话。人们觉得刘震云像个哑巴,木讷,蔫蔫的。郭建梅记得特别清楚,在刘震云获得些名气之后,有个报社同事写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题目叫《悄然长成的一棵大树》,“意思就是从来被人忽略的一个人,被人不惦记的人”。   我们村   作家刘震云来自河南。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40年的作家,日常话语里还经常会出现“我们村”“俺村”。别人说他幽默,他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他总是强调作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业,“我们村的人认为,写书并不是多么高贵的事,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我们村的人会看电视,如果我的作品被改成电视剧,他们会觉得特别有意思。我妈也不识字,她也看电视剧,这是我同意改编成电视剧的初衷之一”。   在延津县城出生的刘震云,8个月大时被抱到西老庄村的姥姥家抚养。14岁时,因为穷困,作为老大的刘震云虚报了年龄,离开家,到甘肃酒泉当兵。那时,当兵是农村孩子的一个出路,在部队能吃上馍,更重要的是,提干成为军官就好找媳妇了。当兵时,刘震云特别喜欢站岗,因为可以在路灯下看书。除了看很多小说,他还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这无意中在1978年的高考中帮了他大忙,数学成绩让他与其他考生拉开距离。   郭建梅记得,他们在北大认识那会儿,刘震云已经“满脑子的文学梦”。有记者问刘震云“文学梦”的缘起,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集体无意识啊,因为北大中文系都在写,“每个人都想成为作家……无非在分配的时候,有人分到中南海去了,有人分到团中央去了,不就当官去了吗?我分到《农民日报》了,没有什么太大的诱惑,就坚持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刘震云并没有提起自己在毕业时所面临的两个选择――一个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一个是《农民日报》。这些往事是由他的妻子讲述的,他要去《农民日报》,老家的爸妈坚决不同意,当时曾经作为普通县城公务员的父亲已经成为了县公安局局长,父亲说,你放着中南海不去,说不定将来能当个官呢。但刘震云非要选择《农民日报》。郭建梅回忆,那时两人正在谈恋爱,“他说,我能够全国各地去走一走,去采访,能够接触很多素材。文学就是生活,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我怎么去写小说?”   但当时等待这位北大毕业生的并非创作的坦途。郭建梅现在仍清晰地记得最初七八年里的画面:他们舍不得买一台电风扇,刘震云光着膀子伏案写作,汗如雨下。他不断地投稿,被退稿,投稿,被退稿。每天熬夜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送女儿去托儿所,接着要去上班,整个人黑瘦黑瘦的。郭建梅看着心疼,她曾经找当时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欣赏刘震云的杂志编辑,劝刘震云不要再写了。刘震云对妻子说,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成功。   生命的底色   从外在身份看,刘震云的人生在这几十年里经历了戏剧性的改变。一个当初为吃上馍、娶上媳妇儿发愁的农村小子成了著名作家。但按照刘震云自己的说法,他的生活状态几十年没有变过。对写作的喜欢没有变,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