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假如两根高压线上的小鸟握手。。。。 * 人体对电流的反映 8~10mA 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20~25mA 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90~100mA 呼吸麻痹,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说明: 脱毛衣时发出的火花电压达几万伏,但没有形成持续电流,所以不会电死人 100-200微安 对人体无害反而能治病 电死人的关键是电流的大小。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双线触电 单线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 触电的几种方式: 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 双线触电 单线触电 低压触电 高压触电 这种方法行吗? 该怎么办呢? 发现触电情况时,下面哪种措施比较有效?( ) A.用湿木棍打开电线. B.迅速拉下开关,切断电源. C.用手直接把触电者拉离电源. D.找医务人员处理. B 鸟儿落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 A B RAB=0 UAB=0 (2012年公务员考试)鸟类站在高压电线上不会触电致死是由于【 】 A.鸟脚间的电压差很低 B.鸟脚干燥 C、鸟脚是绝缘体 D.鸟类具有耐高压的 A (2011日照)下列关于家庭电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V B.不能用铁丝或铜丝代替保险丝 C.保险丝熔断一定是电路中某处发生了短路 D.把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上地线,可以防止触电 看看中考 C (2012日照)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用湿手拔插头 B.选择保险丝时应尽量选择粗的 C.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安装在火线上 D.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人拉开 C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假如两根高压线上的小鸟握手。。。。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届,山东德州市,高三期中,统一考试,地理及概论.doc
- 罩蚀退火机组工艺技术规程3(DDQ)浅析.doc
-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英语大一轮总复习(全国译林版)配套精讲:模块三Unit2Language-1概论.ppt
-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行政区域复习(新版)新人教版概论.ppt
-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英语大一轮总复习(全国译林版)配套精讲:模块三Unit2Language-2概论.ppt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物理概论.doc
-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英语大一轮总复习(全国译林版)配套精讲:模块四Unit1Advertising-1概论.ppt
- 肇庆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文数)浅析.doc
- 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月考化学概论.doc
-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英语大一轮总复习(全国译林版)配套精讲:模块四Unit1Advertising-2概论.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3.1合金新人教版选修1概论.ppt
- (人教版)201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项3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推断浅析.ppt
- 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考部分专题一化学基本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概论.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3.1脂肪烃苏教版选修5概论.ppt
- 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概论.ppt
- 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3.2.3铁的重要化合物新人教版必修1概论.ppt
- 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化学与技术概论.ppt
-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浅析.ppt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册: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浅析.ppt
- 2016届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精练:13《氮及其化合物》(全国通用)概论.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