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先秦儒家教育的宗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先秦儒家教育的宗旨课件.ppt

授课说明 前言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曾一度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但教育历史的荣耀却不能改变不争的现实:中国教育落后远远落后于西方教育,中西教育有差距。 所谓教育源头,就是教育的初始状态和最富有创新的时代。中国教育的源头应以先秦时代的教育实践为主 ,而西方教育的源头应以古希腊时期的教育为主。 在古代中国,以孔子学说为主,孟子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学说为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苏格拉底学说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讲 先秦儒家教育的宗旨 一、儒家的发展 1.儒家的开创:孔子创立了不涉鬼神,完全以人为依归的儒家学说,奠定儒家人文教育的本质。 2.学說传播:孔子死后,弟子散居,儒家学說因而得以传播。 3.学說发展:随著时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說从內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均不断发生变化。 (二)代表人物 1.孔子:精通六艺,其「有教无类」使学术承先启后,开创平民教育。? 2.孟子:继承並发展孔子德治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发展仁政学說,强调「重义轻利」。 3.荀子:以「性恶论」强调教育与礼治的重要,政治上,强调礼刑并用为治国之道。 孔子的教育 此图描绘孔子晚年埋头编著《诗》、《书》、《礼》、《春秋》 ;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孔子 是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以来人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教育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 把西方哲学文化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城邦落脚生根,进入家家户户,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也就是说,从苏格拉底起,西方教育从原先的探寻自然开始转向人文研究和智慧发现,开创了西方传统社会中人文教育之先河。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目的上的异同分析 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把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进行了结合。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 孔子从“为政在德”的政治主张出发,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基本含义。 一、以培育君子为教育目标 在儒家看来,明人伦的教育宗旨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就是圣人与君子。 什么人的人才可以算作君子呢? 三种品格: 首先,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注重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具备智、仁、勇、艺、礼、乐等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基础 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仁爱,注重家族、社会的整体和谐。(做到孝悌、忠恕、信义) ——推己及人 最后是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强调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 实际上就是后世儒家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受教育者的理想出路 从先秦儒学开始就已经确立了人才的出路理想的指向是从政。 儒学教育的立论依据即在于“为政以德”,实行德治。 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原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种解释: 在中国道德至上的观念下,个体是怎样的个体?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在判断是非、荣辱、善恶时,应受“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他是专家治国论者。 苏格拉底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途径。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教育上的异同分析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说他的全部教学活动和教学工作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以“仁”和“礼”为核心。 古代儒家重视和强调个人的自觉修养, 自省自克,但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非法理意识,与同时宣传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形成自相矛盾的道德体系。 二、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首先,对儒家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作出明确表述的是孟子。 “设为庠序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滕文公上》 五种伦理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阐明和教导学生明确五伦。 其次,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就必须确立以人伦规范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这是由孔子开创的。 苏格拉底也将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心。提出哲学应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自然回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研究伦理、政治。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