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外部利害关系人—社区居民个案研究.doc

学校外部利害关系人—社区居民个案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外部利害关系人—社区居民个案研究.doc

學校外部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個案研究 嶺東技術學院 企業管理系 指導教授:周少凱 教授 學生 李承至 陳佳燕 陳靖宜 王毓琪 卓玉婕 連素英 摘要 由於社會急遽變遷,人們必須不斷學習,在尋求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就成了進修學習最方便、最主要的場所,而各學校為了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機會,不斷的升格、改制,增加許多的新學制,再加上為因應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外學校的競爭衝擊,如何留住好學生,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就讀,已不容忽視。 本研究計劃從學校決策管理與社區之發展著手分析學校的利害關係人。結論中指出:在里別方面,社區居住里別不同對於學校促進社區成長/學校資源開放/學校與社區關係互動/學校認同感/學校成長影響社區之看法皆有顯著的差異,故學校在制定方針時,對於不同的里別要有不同策略方案。 關鍵詞:利害關係人、學校與社區關係互動、學校認同感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由於科技迅速進步與經濟大幅成長,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於是人們對於新技術、新知能的需求日益殷切,而各學校為了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機會,不斷的升格、改制,增加許多的新學制,再加上為因應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外學校的競爭衝擊,如何留住好學生,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就讀,已不容忽視。學校的設立、學生素質與學校的政策,對學校所在的附近社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社區對於學校的看法、支持與否也影響了學校的成長,彼此之間如何維持良好的利害關係已成一大課題。,本研究計劃從學校決策管理與社區之發展等相關文獻著手分析學校的外部利害關係人。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五: 了解社區居民居住里別不同對學校促進社區成長、資源開放、與社區關係互動、和社區居民對於學校之認同感及學校成長對社區的影響等看法 了解社區居民年齡不同對學校促進社區成長、資源開放、與社區關係互動、和社區居民對於學校之認同感及學校成長對社區的影響等看法 了解社區居民教育程度不同對學校促進社區成長、資源開放、與社區關係互動、和社區居民對於學校之認同感及學校成長對社區的影響等看法 了解社區居民居住時間長短不同對學校促進社區成長、資源開放、與社區關係互動、和社區居民對於學校之認同感及學校成長對社區的影響等看法 了解學校對社區居民的影響 文獻探討 利害關係人 若以經營管理技專校院的觀點來看,其管理的定義應著重於探討、研究技專校院的教育行政人員,他們應如何有效地運用有限的人(People)、事物(Things)、理念(Idea)等資源,將其得以發揮最大的效用,讓技專校院系統內有關的人員都感到滿意,同時對於外在的環境如:技術升級、社會資源、政策配合、能源與公害、社會需要及意外事件等,都能做充分的應變,讓利害關係人如:學生、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主管技專校院當局、工商企業界、政府及一般社會人士都對技專校院所培育出來的學生,對其知識(Knowledges)、技術(Skills)和態度(Attitudes)都能符合青年、社會與國家經建發展及科技升級的需要,並能達成技專校院教育特定的目標。 利害關係人與組織之間是互相影響著,組織若要持續生存與成長,必須與利害關係人,在利益上、在企業倫理上、在社會責任上,甚至於在總體環境下適度的整合,用多向變的策略規劃,照顧利害關係人。 學校與社區之關係 1910前,學校與社區之關係主要定位在:「學校為社區中的特殊機構」此種型態反映了傳統的學校觀念,學校的任務祇在提供訓練兒童心智的課程及預備未來成人生活的材料。此種型態的學校,雖處在社區中與其他機構並立,但彼此並無太大關係。而學校與社區關係的型態,有直接關連的可能性極小。 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主要思潮是「學校為社區縮影的型態」。依照這種觀點,兒童經由學習在學校社區中生活而學得如何過一個成人的生活。正如(鄭熙彥(1982),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所說:「一個學校有它自己一種社團的生活,不論是好是壞,其本身是一種正負的社會制度,也即是一個社區。」這種形態的觀念使學校與社區關係進步了一大截。在這類學校中兒童及青少年被期望將成為社區的最佳公民。因為他們已在學校中學得了民主的社區生活的課程。 1940年代以後認為:社區本身為教育的基本單位,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社區目的的完成有賴學校教育的協助,學校教育也須依賴社區的合作與支持。即學校與社區互為彼此之利害關係人,此一觀念之實現,提供了可能的最緊密之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結構,在這種關係即是所謂「社會中心學校」,自1930年代發展,至今猶盛。就此一觀點而言,學校無法單獨完成教育的目標,教育明顯地是社區中生活與成長的結果。 經由本研究文獻分析的結果,也與上述所推論的結果相同。由於社區是一個從外國移入的概念,雖然其實質內涵已存在中國社會好長一段時間,但「學校與社區」之觀念發展著實較晚。不過,隨著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