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
鄭武夫人規孺子
【三】
……亡(無)不溋(盈)亓志於吾君之君己也。(使)人姚(遥)(聞)於邦(邦,邦)亦無大?(賦)於萬民。
王挺斌:“溋亓志”其實讀為“逞其志”更佳。古書“逞志”一詞十分常見,出土古文字材料中亦不少見。又,頗疑“?(賦)”一詞當直接讀為“徭賦”,指的是徭役與賦稅,《韓非子·詭使》:“習悉租稅,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狀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徭賦,而上不得者萬數。”
【三】—【四】
吾君函(陷)【三】於大難之中,凥(處)於衛三年,不見亓邦,亦不見亓室。女(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巳(也)。【四】。
程浩:簡文講講武公“陷于大難之中,處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比較難以理解的是,武公身爲鄭國國君,爲何要“處衛三年”。我們認爲,這或與平王東遷成周有關。《左傳》云:“我周之東遷,晋、鄭焉依”,鄭國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王東遷之初,在成周立足幷未穩固,仍然“陷于大難之中”。武公處衛三年,乃是爲了在旁輔佐平王。在武公之時,成周的東北仍爲衛國所控制。按照《鄭文公問太伯》的說法,鄭國到了莊公時期才“北城溫、原”,“東啓隤、樂”,將鄭、衛兩國的邊界推到更往東的河南輝縣附近。因此,武公在鄭衛交界的成周夾輔平王自然可稱“處衛”,而簡文中武姜說“自衛與鄭,若卑耳而謀”也可印證這一點。
王挺斌:“巳”字又出現在本冊清華簡《管仲》、《子產》篇。“巳”、“也”形音有別,“巳”字恐不能直接讀為“也”。“巳”字有作為已止之詞的用例,“已”字形其實是“巳”的分化。“已”字在古書中也常常作為句末語氣詞出現,用法有時候同“也”,有時候同“矣”。 “巳”、“矣”也有異文的例子,如今本《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北大簡本則作“天下皆智美之為美,亞(惡)已;皆智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已”寫作“”。或有學者認為類似用法的“巳”乃“矣”通假字。但是,“巳/已”的語氣詞用例既然那麼豐富,其實也可以保留其虛詞特性,不一定非得取消。
【五】
自(衛)與奠(鄭)若卑耳而(謀)。
王挺斌:“卑”字,整理者引古注訓為“近”,可信。可以補充的一點就是,“卑”字訓為近,可能就是“比”的假字。“卑”、“比”音近古通,例多不贅。“卑耳而謀”實際上就是“比耳而謀”。
【五】—【七】
今吾君旣世,孺子【五】女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糾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婦亦不敢【六】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埶(暬)豎卑御,勤力(价)馭,(媚)妬之臣躳恭其顏色、【七】(掩)於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
劉光:孺子女毋知邦政,女讀為如。
石小力:“埶”字還見於簡15“埶嬖”,亦括注為“暬”,從楚簡及古書用字習慣看,還是括注為“褻”較好。卑御之卑讀為“嬖”,“嬖御”見於《禮記·緇衣》:“毋以嬖御人疾莊后。”上博簡《緇衣》簡12作“毋以辟(嬖)御衋莊后”,郭店《緇衣》簡23作“毋以卑(嬖)御息莊后”。
馬楠:“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躳恭其顏色、掩於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應當作一句讀。“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並列。
毛公鼎有:
矧唯乃智(知),余非用有聞。
父,之庶出入事于外,敷命敷政,小大楚(胥)賦。無唯正聞,矧其唯王智(知),廼唯是喪我國。
兩句都以“知”、“聞”對文,謂出入諸事、小大邦胥賦,唯毛公(亦即“正”)知,王不與聞;如果政事官長不聞,唯王知,會導致國家喪亂。《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也是委任官長(正)治理,王不與聞的意思。
《鄭武夫人規孺子》“(武公)使人遙聞於邦”,“孺子女毋知邦政,屬之大夫”、“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管仲》“大夫假事,便嬖知官事長”【九】。《子產》古之狂君“以自余智,……任砫(重)不果”【一八】。都是指職責歸屬而言。
【一六】
是有臣而爲埶(暬)辟,幾(豈)旣臣之獲辠,或辱先君,曰是亓(藎)臣也?【一六】
馬楠:《大雅·文王》有:
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藎臣”之“藎”,《爾雅·釋詁》、毛傳、鄭箋皆訓爲“進”,謂“王之進用臣”(鄭箋),後代注家多同此說。而“藎”字《方言》中另有訓詁“餘也”,即用作“燼”之通假字。
清華簡《皇門》云:
朕遺父兄眔朕(藎)臣。
“藎臣”與“遺父兄”平列,是“藎臣”謂前代、先王之遺臣無疑。據此《文王》詩云: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