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2讲课.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极化而成的电偶极子的电场又作用于价电子,使它感受到除库仑场以外的另加的吸引力,有效电荷不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这就引起能量的降低。 对于同一 n 值,L 值较小的轨道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轨道,当电子运动到一部分轨道上时,由于离原子实很近,所以引起较强的极化,对能量的影响大; 对 L 值较大的轨道来说,是偏心率不大的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极化效应弱,所以对能量的影响也小。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可以看出,对能级产生影响的除了R 值,还有有效电荷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 R 值是与核的质量联系着的,而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导致了碱金属和氢原子之间有效电荷的差别。当有效电荷 代替 Z 时,我们得到 : (2) 光谱项为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因为Z*1,所以n*n。令n*=n-△ 实验表明,△与轨道形状l 有关 ,即 记为 那么能级可以表示为 (3)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即有效量子数 n* 比主量子数 n 小,使得相应能级能量比氢原子的小。 有玻尔理论,任一谱线产生于两能级之间的跃迁 即有 (4)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所以碱金属光谱的波数为 (5)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内部两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该原子的谱线,实验观察表明,碱金属元素的光谱主要分为四个线系 主线系: 从高P态向最低S态跃迁产生; 锐线系: 从高S态向最低P态跃迁产生; (又称第二辅线系) 漫线系: 从高D态向最低P态跃迁产生; (又称第一辅线系) 基线系: 从高F态向最低D态跃迁产生。 (又称柏格曼系)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五节: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比如对于锂元素来说,它的四个线系分别是: 主线系: 锐线系: 漫线系: 基线系: 结束 目录 next back 玻尔—索末非模型 碱金属的光谱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结束 目录 尤雷观察到的测量出的双线间的波长差。 第三节:光 谱 类氢离子是原子核外边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体系,但原子核带有大于一个单元的正电荷 一次电离氦离子He+,二次电离的锂离子Li++,三次电离的铍离子Be+++,都是具有类似氢原子结构的离子。 类氢光谱 更精确的R 氘的发现 第三节:光 谱 1897年,天文学家毕克林在船舻座ζ星的光谱中发现了一个很象巴尔末系的线系。较高的线表示巴尔末系的谱线: 1.毕克林系中每隔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系的谱线差不多重合,但另外还有一些谱线位于巴尔末系两邻近线之间; 2.毕克林系与巴尔末系差不多重合的那些谱线,波长稍有差别,起初有人认为毕克林系是外星球上氢的光谱线。 第三节:光 谱 然而玻尔从他的理论出发,指出毕克林系不是氢发出的,而属于类氢离子 。玻尔理论对类氢离子的巴尔末公式为: 对于He+,Z=2,n=4,则n′ =5,6,7...... 那么 其中 第三节:光 谱 那么 与氢光谱巴尔末系比较 其中 原来 He+ 的谱线之所以比氢的谱线多,是因为m的取值比 n′的取值多,而由于原子核质量的差异,导致里德伯常量 RHe 与 RH 不同,从而使 m=n′的相应谱线的位置有微小差异。 碰撞(collision)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 李商隐 《无题》 我们可以通过碰撞和散射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这个世界的起源。 ---Roger G. Newton 《Scattering Theory of Waves and Particles》 第四节:夫兰克 -- 赫兹实验 按照玻尔(Bohr)理论在原子内存在一系列分立的能级,如果吸收一定的能量,就会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而激发态的原子回到基态时,也必然伴随有一定频率的光子向外辐射。 光谱实验从电磁波发射或吸收的分立特征,证明了量子态的存在,而夫兰克-赫兹实验用一定能量的电子去轰击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