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件(14张).ppt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件(14张).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内容: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功绩:由落后的农业国跃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和地方缺乏自主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斯大林模式 一:艰难启航(赫鲁晓夫改革) 1、“秘密报告”(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始) 材料:斯大林的去世为苏联调整政策提供了机会。斯大林那种冷冰冰的现代化政策 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苏联社会亟待改革。贝利亚长期追随斯大林,连他都提 出改革,也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摘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问题:改革为何在这时发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十分端出,改革势在必行; 斯大林的去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二战的结束, 国内的安定,赫鲁晓夫地位逐渐稳固, 1956年苏共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开始改革 2、“舌尖上的玉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潜伏着的危机逐渐显露,1949—1953年,粮食平均产量49.92亿普特,每公顷平均产量770公斤,而1910—1914年,平均产量43.8亿普特,每公顷单产700公斤。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 ———摘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问题:改革为何从农业开始?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3、“掘墓人和守墓人”(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摘自张建华《俄国史》 问题: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是掘墓人,又是守墓人?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把斯大林时期 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未能从体制 上分析弊端的根源;从改革的举措来看,仅仅是扩大 自主权,而不是全面放开;赫鲁晓夫浮夸冒进,自己 也搞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开启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重回老路(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踩刹车”(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材料: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从1964年到1982年,即勃列日涅夫长期统治期间,萨哈洛夫提出的“更聪明地利用这一刹车”的请求一直被弃之一旁。相反,人们仍在使劲往下踩刹车。对那些陆续有人提出的分散苏联经济——给地方工厂和行政机关一些主动权的建议,苏联官僚都予以制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为什么说勃列日涅夫改革走上回头路?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日新月异,苏联的经济有所 发展,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仍然坚持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踩刹车”,走回头路。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 经济的集体领导;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重走回头路的原因? 2、 “导弹救国”(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 正因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造成一定混乱,勃列日涅夫把重点转向到工业。 美苏争霸的客观需要,加强国家的集中领导。 3、 “大跃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 材料:1985年苏联人均GDP在全世界的排名位居第38位,不仅低于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70年代后半期,苏联除了军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都限于困境,国力衰落。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防力量的发展已经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负担,把国民经济拖向了深渊……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 ———摘自左凤荣、沈志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