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记文学选读.ppt

傳記文學選讀 第六組 伯夷列傳 概述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列於史記列傳之首,太史公自序:「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從他的自序裡面可以更清楚看出他崇尚讓德的動機,所以將便將《伯夷列傳》擺在列傳的第一篇。其內容結構不同於其他篇章,由「太史公曰……」這段司馬遷現身說明的文章片段便可看出,一般司馬遷會在一篇傳記的最後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在這篇卻是在文章前三分之一處便出現,此一舉有別於其餘篇章,不過這樣的方式,卻是太史公為文章的鋪排做了個承先啟後的轉折點。 人物簡介 伯夷、叔齊的父親為孤竹國的國君。(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 孤竹國之所以舉世聞名,原因是出現了伯夷、叔齊兩個聖賢人物。夷、齊是孤竹國第九世國君墨胎氏的長子和三子。墨胎氏臨終前,遺命將君位傳與叔齊。墨胎氏死後,叔齊深知長幼有序,不肯位君,讓位與伯夷。伯夷認為父命難違,也不肯為君,二人都悄悄逃走。後武王伐紂,天下歸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後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上。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文章一開始「夫學者……此何以稱焉」這一段是闡述六藝內容,並慢慢鋪排其可信度及價值高於其餘的書籍。藉由六藝詳細記載禪讓繁複的過程,比較先秦諸子紀錄禪讓簡易的過程,提出了疑惑,表面上看是疑問句的「……此何以稱焉」實際上乃是太史公認為先秦諸子的紀錄有誤,並在此奠定六藝的地位,同時也推崇孔子,更為後面的內容做了伏筆與鋪排。 接著太史公曰這段又再次提出疑問,像孔子序列的古聖賢人中都有提到伯夷等人,但是德行比他們還高的許由卻沒有被記載到是為何?藉此段承接了上頭有關禪讓的紀錄,同時開啟下段「子曰伯夷叔齊不念就惡怨是用希……」孔子曾在書上有記載的內容,以此證明他的疑問,到這邊為止太史公的用意就很明白,這麼做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文不對題,但實際上是將列於列傳之首的伯夷列傳,用來立定寫列傳的標竿,其人物、內容都需詳細考證。引其堯舜禪讓記載詳細,而後許由未詳細紀錄,乃是因為其人事不可考,而伯夷等有證可考。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從此段可看伯夷、叔齊皆不願接位,遂逃而欲歸隱養老,想到西伯侯,所以前往之。但到達西侯之地,遇上西伯侯逝世, 其子稱王,欲伐紂,兩人覺不妥,所以前往勸武王停止伐紂的念頭,但最終失敗,後武王成功推翻商殷,變為周之天下,伯夷、叔齊恥武王行為非大義,遂隱於首陽山,最終餓死首陽山。至此看來兩人符合孔子所定之大義,但先前曾說:「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真是如此嗎?如果不是呢? 伯夷、叔齊真的不怨嗎?若真不怨,何必在隱於首陽山中,作採薇歌呢?這首歌中,不時露出哀怨氣憤之意,假如如上所言,兩人以求得人生最高的大義,仁也。那麼應該是無怨了,就算對於武王不聽諫,也應無須在耿耿於懷,於首陽山中安養餘生即可,所創作之採薇歌的歌詞,是否能夠更於坦蕩無慮?在史記云:「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在這段採薇歌中看不出不怨之意,後又說所以餓死在首陽山,若由此段判斷,似乎是感嘆種種的無奈,然後就餓死在荒野般,這樣令人感覺到的是心中滿懷悲憤,含怨而終。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