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诊断学专业、层次临床医学.doc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诊断学专业、层次临床医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诊断学专业、层次临床医学.doc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诊断学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80学时 本单元学时 2学时 教案更新 日期 2009-3 授课教师 齐彩霞 专业技术职务 助教 授课方式 大课 课程单元题目 出血和血栓检测 选用教材 或参考书 《诊断学》第七版 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习并熟悉血栓与止血机制的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止血、凝血、纤溶检测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3)掌握出血性疾病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 基础理论: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统及纤溶系统在血栓及止血机制中的作用。(50min) (2)血管壁检查 (10min) (3)血小板检测 (10min) (4)凝血因子检测 (25min)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辅以启发性提问和案例分析,并配以多媒体投影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 (1)凝血和抗凝机制。 (2)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凝血及抗凝机制 重要中、外文词汇: 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4、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5、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2001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2008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王振义主编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2004 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教 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16学时 本单元学时 2学时 教案更新 日期 2009.3 授课教师 齐彩霞 专业技术职务 助教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课程单元题目 出血和血栓检测 选用教材 或参考书 《诊断学》第七版 陈文彬 潘祥林主编 授课内容: {以下为教师的教案主体内容(讲稿、教学笔记)}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检测 一、血栓、凝血和纤溶机制 (一)血管壁作用:血管损伤: 通过神经反射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有利于止血。 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激活血小板释放TXA2、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等使血管收缩。 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F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血小板作用: 1、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通过vWF因子将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的胶原。 3、血小板聚集功能: 经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GPIIb/IIIa结合,将血小板相互之间结合起来。 4、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受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血小板聚集后开始伸出伪足,同时脱粒释放物质,其中ADP、ATP、5-HT促进血管的收缩,ADP、ATP、5-HT、PF4进一步促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是血小板的一期止血作用。 5、血小板二期止血作用:聚集的血小板提供凝血场所和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磷脂特有FⅩa和Ⅴa的受体;增加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加速凝血。 (三)凝血因子作用: 1、 凝血因子生物学特性:纤维蛋白原Ⅰ 凝血酶原Ⅱ FⅩ Ⅸ与凝血过程瀑布反应逐级扩大相适应。 2、凝血过程:血管损伤,因子Ⅻ激活、因子Ⅲ释放启动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完成血液凝固。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胶原、异物 K PK 组织损伤 ↓ ↓ Ⅻ Ⅻa ↑ HK Ⅺ Ⅺa ↓ Ⅸ Ⅹ Ⅹ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