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净沙·秋思》教案.doc

作业一: 《天净沙·秋思》教案 真光实验学校 刘绮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细细品味,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和感情;把握“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元曲,需经教师引导方知鉴赏方法。通过学习诗词中的意象和基本用词,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和感情,把握“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诺贝尔文学奖导入:最近有位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莫言。想必此后会有很多人阅读他的书,他的名字也将流传千古。反观中国古代,即使作品脍炙人口,也未必能让史官记录下你的名字。就好比今天要讲的这首元曲的作者马致远——元朝时期的汉族文人地位非常低下,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元朝背景及文体介绍 元朝背景介绍: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元朝发展最盛。就好像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元朝就以元曲最为盛行。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数和小令,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小令。每一首曲都有曲牌,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介绍作者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整体感知 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联系视频和课文插图,逐句描述这首小令的内容。 动静结合。 2.反面衬托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欢乐的情景反面衬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愁绪。 用“乐景”衬托“哀情”。 四风(课外拓展,对日后学习古诗词有深远的影响) 东风指春天的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风指夏天的风。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西风指秋天的风。 ——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指冬天的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借景抒情 用了这么多的景物,“思”的是什么?(让学生发言) 明确:思的是家国命运和个人抱负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举例分析 试创作 学生情况:学生在教师的框架引导下,能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出诗意浓厚、含蓄蕴藉的小曲,体会到学习语文古典诗词的乐趣,能在课堂上积极展示自己组的成果,互相点评学习,不仅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更锻炼了写作能力。 小结借景抒情在曲中的作用: 1.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2.意蕴深远,含蓄隽永 板书设计(结合小曲内容,重新编排,串联课堂环节) 昏鸦归巢——人未归 夕阳西下——岁月催 秋思 小桥流水——家何处 人在天涯——断肠泪 【教学反思】 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领会元曲的感情,举例子说明“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十分有效。学生能在最后写作环节调动积极性,完成质量不错,对中国古代诗词用字有初步了解。 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熟读成诵,提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然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但未免枯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了一种新的途径,就是改写诗歌,通过改变体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要改写,就必须先读懂诗歌的含义,品味诗中的情感,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途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谓“一箭双雕。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