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讲解.ppt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张 仁 礼 有教无类 诗 礼 乐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二)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回到 社会 老庄崇尚 ,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 法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 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奖励耕战:加强 韩非 加强 、厉行赏罚、 ;“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兼相爱、 ”;提出 、 、尚同、节用等主张;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小国寡民 天道与自然无为 中央集权 君主集权 奖励耕战 交相利 非攻 尚贤 自然 精神自由 专制主义政治 法治 (三)选修部分:孔子(选修4)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3)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历史贡献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举贤人”以施行仁政,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外王”。 (3)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 ”。 司南 2.汉字的起源 (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商朝出现的 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艺术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致,墨线细若蚕丝。 甲骨文 4.文学艺术 (1)《诗经》 春秋中叶 现实主义传统 四言 (2)楚辞 ②代表:屈原的《 》《九歌》《天问》等。 ③影响:楚辞体称为“ ”,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 浪漫主义 楚国 骚体 离骚 主题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解读史料]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导读 史料信息“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说明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文学游说之士”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 史料二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导读 史料反映私人办学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 史料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导读 史料第一段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史料第二段主要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 [运用史料] 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史料三反映的两种治国主张? 提示:道家的治国主张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