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五.doc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五
易十一
上繫下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字在說文曰:「雜亂也。」古無此字,只是「嘖」字。今從「賾」,亦是口之義。「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雖是雜亂,聖人卻於雜亂中見其不雜亂之理,便與下句「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相對。。
「天下之至賾」與左傳「嘖有煩言」之「嘖」同。那箇從「口」,這箇從「」,是箇口裏說話多、雜亂底意思,所以下面說「不可惡」。若喚做好字,不應說箇「可惡」字也。「探賾索隱」,若與人說話時,也須聽他雜亂說將出來底,方可索他那隱底。淵。淳錄云:「本從『口』,是喧鬧意。從『』旁亦然。」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正是說畫卦之初,聖人見陰陽變化,便畫出一畫,有一箇象,只管生去,自不同。六十四卦各是一樣,更生到千以上卦,亦自各一樣。學蒙。
「擬諸其形容」,未便是說那水火風雷之形容。方擬這卦,看是甚形容,始去象那物之宜而名之。一陽在二陰之下,則象以雷,一陰在二陽之下,則象以風。擬,是比度之意。學蒙。
問:「『擬諸其形容』者,比度陰陽之形容。蓋聖人見陰陽變化雜亂,於是比度其形容而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曰:「也是如此,嘗得郭子和書云,其先人云:『不獨是天地風雷水火山澤謂之象,只是畫卦便是象。』也說得好。」學蒙。
問:「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曰:「『象』,言卦也;下截,言『爻』也。『會通』者,觀眾理之會,而擇其通者而行。且如有一事關著許多道理,也有父子之倫,也有君臣之倫,也有夫婦之倫。若是父子重,則就父子行將去,而他有不暇計;若君臣重,則行君臣之義,而他不暇計。若父子之恩重,則便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義,而『委致其身』之說不可行。若君臣之義重,則當委致其身,而『不敢毀傷』之說不暇顧。此之謂『觀會通』。」僩。
問:「『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是說文王周公否?」曰:「不知伏羲畫卦之初,與連山歸藏有繫辭否;為復一卦只是六畫?」學蒙。
問:「『觀會通,行其典禮』,是就會聚處尋一箇通路行將去否?」曰:「此是兩件。會,是觀眾理之會聚處。如這一項君臣之道也有,父子兄弟之道也有:須是看得周遍,始得通,便是一箇通行底路,都無窒礙。典禮,猶言常禮常法。」又曰:「禮便是節文升降揖遜是也。但這箇『禮』字又說得闊,凡事物之常理皆是。」學蒙。
「一卦之中自有會通,六爻又自各有會通。且如屯卦,初九在卦之下,未可以進,為屯之義;乾坤始交而遇險陷,亦屯之義;似草穿地而未申,亦屯之義。凡此數義,皆是屯之會聚處。若『盤桓利居貞』,便是一箇合行底,便是他通處也。」學蒙。
「觀會通以行其典禮。」會是眾理聚處,雖覺得有許多難易窒礙,必於其中卻得箇通底道理。謂如庖丁解牛,於族處卻『批大郤,導大窾』,此是於其筋骨叢聚之所,得其可通之理,故十九年刃若新發於硎。且如事理間,若不於會處理會,卻只見得一偏,便如何行得通?須是於會處都理會,其間卻自有箇通處,便如脈理相似。到得多處,自然通貫得,所以可『行其典禮』。蓋會而不通,便窒塞而不可行;通而不會,便不知許多曲直錯雜處。」。
問「『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此是說天下之事物如此,不是說卦上否?」曰:「卦亦如此,三百八十四爻是多少雜亂!」學蒙。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蓋雜亂處,人易得厭惡。然而這都是道理中合有底事,自合理會,故不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蓋動亦是合有底,然上面各自有道理,故自不可亂。學蒙。
先生命二三子說書畢,召蔡仲默及義剛語,小子侍立。先生顧義剛曰:「勞公教之,不廢公讀書否?」曰:「不廢。」因借先生所點六經。先生曰:「被人將去,都無本了。看公於句讀音訓,也大段子細。那『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是音作去聲字?是公以意讀作去聲?」曰:「只據東萊音訓讀。此字有三音,或音作入聲。」池錄云:「或音亞,或如字,或烏路反。」先生笑曰:「便是他們好恁地強說。」仲默曰:「作去聲,也似是。」先生曰:「據某看,只作入聲亦是。池錄云:「烏路切於義為近。」說雖是如此勞攘事多,然也不可以為惡。池錄云:「也不可厭惡。」而今音訓有全不可曉底。若有兩三音底,便著去裏面揀一箇較近底來解。」義剛。池錄略而異。
「天下之至動」,事若未動時,不見得道理是如何。人平不語,水平不流,須是動,方見得。「會通」,是會聚處;「典禮」,是借這般字來說。觀他會通處。卻求箇道理來區處他。所謂卦爻之動,便是法象這箇,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動,亦未說事之動,只是事到面前,自家一念之動,要求處置他,便是動。淵。
問:「『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凡一言一動皆於易而擬議之否?」曰:「然。」。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