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它和他们的两年
——新闻演播厅风雨两年路
作为我院中文系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操纵平台,新闻演播厅从2007年建立之初已然走过了两年时光,在这其中,演播厅的学子们在这停留,驻足,他们和演播厅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两年:从眼看着上一届的学长们熟练地摆弄着机器,再到自己手把手地指导学弟学妹们拍出自己曾经心生向往的视频图像,两年,意味着一路风雨兼程。
由此,演播厅的接代传承,学子们一路风雨栈路,只因它和他们相伴左右。
如果将合肥学院的南艳湖校区放在以锦绣大道为X轴,始信路为Y轴的地理坐标系上,整个学院的布局便会变得更加一目了然,作为平行于Y轴的走向的一处教学楼,行知楼在院学子们的惯常描述中是为8,9,10三栋楼的集合,较之于从学院南门一眼望去以厚德大厦为中心的宏大教学楼群,行知楼的位置相对孤立,建筑风格也多半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楼的风格,略显陈旧,但不失韵味。
行知楼的九栋位于八栋之后,默默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每年开学时一些大一新生会四处询问过往的学长们:“九栋在哪?我们要赶去上课。”也许他们过些日子才会知道,九栋的二楼还拥有一个属于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实践平台,新闻演播厅。
走进演播厅,记者看到一群人在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这是演播厅工作中的常态:新闻摄影摄像实验室中,几位09新闻班的学生不时递过来一盘录像带,由08级的学长们在剪辑过程中指点一二;模拟演播厅也是忙得不可开交,新一期的校园新闻正在筹备拍摄。带着几分好奇和困惑,记者采访了08级的几名学长学姐,听他们给我们讲述有关演播厅的故事。
演播厅初印象
石秀其是目前新闻演播厅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中文系08级新闻班的一员。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洗漱,吃早饭,从二期宿舍赶往校园,穿过8栋和9栋连接的教学走廊,打开演播厅的大门,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石秀其见证了新闻演播厅从建立到成长,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他一天的生活也与演播厅的运行轨迹紧密交织,似乎这已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者采访时正值合肥的四月天,天气晴好,草长莺飞,在采访石秀其的过程中不时有08级新闻班的成员过来借机器,拍视频,石秀其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负责整个演播厅机器的借出以及归还,保证机器在使用前后不受损害。
“大多数时间会在演播厅剪剪片子,想想下一期校园零距离的策划主题。”对于在演播厅的日常工作,石秀其笑称很琐碎,顷刻脸上又拂过一丝自豪,“但也就是在这其中培养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对演播厅的眷恋。”
“校园零距离”是演播厅关于校园新闻的一个品牌栏目,主要记录校园里的时事,一段时期的热点话题都将在“校园零距离”的镜头里加以呈现。目前新闻中心的制作团队分为策划组,摄影组,摄像组和后期制作组,栏目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从07级同学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是两届新闻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07级只有一个学生负责新闻演播厅的日常事务,但是08级的时候,就把新闻演播厅分成了四组,并且由不同的人负责。这样,不仅减轻了负责人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谈到上一届演播厅的学长们,石秀其在言语中充满感激,是他们在演播厅的不断探索才让自己对演播厅有了更多想法,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发展演播厅。
更多的时候,院里的学生们对校园里不时涌现的身影并不陌生,他们成日背着摄像机三角架奔走在校园一线,深入师生中采访,致力于我院的新闻工作宣传,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背后依托着的是中文系新闻演播厅,那些视频幕后的身影对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演播厅的学子们都明白自己的角色——影像视频幕后的荣耀,但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也在通过不断地完善来扩大影响力。任华文是演播厅摄像组的组长,谈及演播厅的未来时他希望下一届可以加强与新闻中心记者团、广播台的联系,把新闻演播厅做大做强,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带着演播厅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新闻演播厅。
“保护机器”
07级新闻班的成员是第一届“入住”演播厅的学生,他们在演播厅初时的模样,也留存在石秀其的记忆之中。
2010年三月,在中文系杨庆国老师的提议下,07级新闻专业的五名学子前往校园外完成了一次独立的采访任务,他们此行是要记录这个城市的边缘群体——都市卖炭翁。
“两个老人家很不容易,一头毛驴,一车煤炭,就这样穿梭在喧闹的都市中运煤到买主家中,这就是底层生活的不易吧。”当时参与拍摄的翁世培曾如此感叹道。如今,他仍对当年前往老人家中的印象记忆犹新,“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拥挤的过道,凌乱的杂物,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就这样,找到采访对象,说明采访意图,继而来到老人家中,将镜头对准都市卖炭翁,五个人运用在演播厅学到的一切来完成这次拍摄任务。
三月份的合肥春分未至,那一年整个中国大地正上演着“北旱南寒”的极端天气,五个人在拍摄的途中,天空突降大雨,转瞬又变成了漫天雪花。不知谁大喊了一声:“保护机器!”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