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PLC-MS技术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目录
优点
接口技术
原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原理
HPLC
MS
HPLC-MS中的高效液相色谱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液质联用的前提和基础=进样+分离
根据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分离样品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HPLC-MS中的质谱
Mass Spectrometry(MS)
质量是物质固有特征之一
分析物被转化为气相离子而被分析
这些离子按其荷质比(m/z)被分离而被检测
质谱图即是相关离子流对(m/z)的图
HPLC-MS中的接口技术
液-质联用接口技术主要是沿着三个分支发展的
1.流动相进入质谱直接离子化,形成了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continuous-flow fast atom bombarment, CFFAB)技术等
2.流动相雾化后除去溶剂,分析物蒸发后再离子化,形成了“传送带式”接口(moving-belt interface)和离子束接口(particle-beam interface)等
3.流动相雾化后形成的小液滴解溶剂化,气相离子化或者离子蒸发后再离子化,形成了热喷雾接口(thermo spray interface)、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APCI)和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技术等。
名称
源名称
时间
源设计思路
优点
缺点
液 体 直 接 导 入 接 口
液体直接导入接口
(DLI)
1972年
Tal’roze 等人提出了直接将色谱柱出口导入质谱的思想,当时称之为毛细管入口界面。为了避免非挥发溶剂的污染,Melera 使用一个小的横隔膜对这一接口进行了改进,研制成了液体直接导入接口技术。该接口是将液相色谱的流动相沿着进样杆流动,然后通过一个直径为3-5μm 的针孔,使液体射入质谱计的CI 离子源中。采用传统的CI 离子源可以很容易地把色谱与质谱计相连或脱开。
接口简单,造价低廉,可将非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的化合物温和地转化成气态,样品以溶液状态进入质谱形成了CI 条件,可得到分子量信息
分流过程中需要减少大量的流动相,使用的隔膜经常堵塞
名称
源名称
时间
源设计思路
优点
缺点
?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
快原子轰击(FAB)、?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 (CFFAB)
1985-1986年
快原子轰击(FAB)和连续流动快原子轰击(CFFAB)接口技术相继问世,并随后投入了商业化生产。快原子轰击是用加速的中性原子(快原子)撞击以甘油调和后涂在金属表面的有机物(“靶面”),导致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电离。分析物经中性原子的撞击获取足够的动能以离子或中性分子的形式由靶面逸出,进入气相,产生的离子一般是准分子离子 。
是一种 “软”离子化技术,适用于分析热不稳定、难以汽化的化合物,尤其是对肽类和蛋白质的分析在当时是最有效的。
只能在较低的流量下工作,一般小于5μl/min,大大限制了液相柱的分离效果,流动相中使用的甘油会使离子源很快变脏,同时容易堵塞毛细管,混合物样品中共存物质的干扰也会抑制分析物的离子化,降低灵敏度。
名称
源名称
时间
源设计思路
优点
缺点
传送带式接口
传送带式(MB)
1977年
液相的流动相不停地由传送带送入质谱离子源,传送带可根据流动相的组成进行调整。在传送过程中,样品闪蒸解离进入离子源,在进入离子源前通过两个不同的泵和真空阀在减压条件下加热除去流动相,可以连接EI、CI 或FAB。
承载量大,对挥发性溶剂 缓冲液可以从传送带上除去,可以使用非挥发性缓冲溶液;对样品的收集率和富集率都较高 。
传送带的记忆效应不易消除,检测信号的背景值较高,只能分析热稳定性的化合物 。
名称
源名称
时间
源设计思路
优点
缺点
?离子束接口
?离子束接口 (PB)
1982年
是从单分散气溶胶界面 (MAGIC)发展来的。该接口将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在常压下借助气动雾化产生气溶胶,气溶胶扩展进入加热的去溶剂室,此时待测分子通过一个动量分离器与溶剂分离,然后经一根加热的传送管进入质谱。分析物粒子在离子源与热源室的内壁碰撞而分解,溶剂蒸发后释放出气态待测分子即可进行离子化。
分析范围比热喷雾接口更宽,将电离过程与溶剂分离过程分开,更适合于使用不同的流动相,不同的分析物质;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