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5、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象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却一直潜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6、(鲍小姐)大热天,她只穿了一兜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和一双镂空的白皮鞋,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于是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谢谢!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10-8 16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说“木叶”林庚 樊丽慧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2008-10-8 10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先阅读全文,弄清全文的中心话题: 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划出每段关键句,洞悉全段,进而擒住全篇。 全文共7个自然段: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第1自然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共举4诗句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第2自然段:较长,引诗句最密集的段落,通过6问句将探寻逐步展开 ① “木叶”是什么呢?……“木叶”也就是“树叶”, ②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举3诗句: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举2诗句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举2诗句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⑤……“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举2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⑥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举9诗句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第3自然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引出下文句: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第4自然段: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举2诗句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对比高树与高木表达意境的不同: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樊丽慧 08.10.8 第5自然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