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的蛙类.ppt
台灣的蛙類與野外調查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www.froghome.idv.tw 2006第五版 台灣蛙類命名 外型特徵:小雨蛙、花狹口蛙、黑眶蟾蜍、長腳赤蛙、金線蛙、腹斑蛙、虎皮蛙、褐樹蛙、白頷樹蛙、橙腹樹蛙、翡翠樹蛙 地名:台北赤蛙、台北樹蛙、諸羅樹蛙、面天樹蛙、中國樹蟾、日本樹蛙、盤古蟾蜍 習性:澤蛙、海蛙 叫聲:牛蛙、豎琴蛙 人名:拉都希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梭德氏赤蛙、古氏赤蛙、莫氏樹蛙、艾氏樹蛙、巴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 台灣的蛙類分類 脊椎動物,兩棲綱 無尾目:32種 1 Family Bufonidae 蟾蜍科2種 2 Family Hylidae 樹蟾科1種 3 Family Microhylidae 狹口蛙科5種 4 Family Rhacophoridae 樹蛙科10種 5 Family Ranidae 赤蛙科14種 蟾蜍科:耳後腺 樹蟾科:小型綠色,黑眼罩 狹口蛙科:頭小身體三角形 赤蛙科:身體修長,善於跳躍 樹蛙科:吸盤,善於攀爬 蟾蜍科 2.1小型狹口蛙,小於3公分 2.2大型狹口蛙,體長可達8公分 4.1非綠色樹蛙,小型,小於4公分 4.2非綠色樹蛙,中大型,大於4公分 4.3綠色樹蛙,中小型,小於5公分,體側沒有白線 4.4綠色樹蛙,中型,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線 5.1有背側褶的赤蛙,中小型,3-6公分 5.1有背側褶赤蛙,中小型,3-6公分 5.2有背側褶赤蛙,大型,6公分以上 5.3沒有背側褶的赤蛙,中型,4-8公分 5.4沒有背側褶的赤蛙,大型6-20公分 卵塊-長條卵串 盤古蟾蜍 黑眶蟾蜍 卵粒分散在水中 一粒粒有黏性的卵 成片漂浮在水面 聚成卵團 產在陸地上的卵粒及泡沫卵塊 蟾蜍科蝌蚪:深色或黑色蝌蚪 深色或黑色蝌蚪 深色或黑色蝌蚪 狹口蛙科蝌蚪 水口孔單一出口在腹部下方中央 沒有喙及角質齒,身體透明 浮在水面上的蝌蚪 溪流型的蝌蚪 身體流線型,尾鰭較低,尾較長 溪流型的蝌蚪 溪流型的蝌蚪 溪流型的蝌蚪 靜水域-赤蛙科 身體橢圓形,尾鰭較高,身上通常有許多斑點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赤蛙科 靜水域-樹蛙科 靜水域-樹蛙科 靜水域-樹蛙科 分佈 一、平原地區(禾本科植物及部分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多已開發成稻田等開墾地)17種(17.6%特有種) 黑眶蟾蜍、中國樹蟾、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牛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澤蛙、金線蛙、虎皮蛙、台北赤蛙、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 分佈 二、低海拔森林:0-800公尺(亞熱帶及熱帶闊葉林)24種(33.3%特有種) 盤古蟾蜍、中國樹蟾、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豎琴蛙、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褐樹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諸羅樹蛙、翡翠樹蛙、橙腹樹蛙 分佈 三、中海拔森林:800-2500公尺(亞熱帶雨林、暖溫帶雨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林)11種(45.5%特有種) 盤古蟾蜍、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莫氏樹蛙、台北樹蛙、橙腹樹蛙 分佈 四、高海拔森林:2500公尺以上(山地針葉林)4種(50%特有種) 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艾氏樹蛙、莫氏樹蛙 五、溪流、河川 6種(50%特有種) 盤古蟾蜍、古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褐樹蛙、日本樹蛙 分佈 六、海岸/河口 4種 黑眶蟾蜍、澤蛙、日本樹蛙、海陸蛙 七、離島(蘭嶼、綠島)3種 黑眶蟾蜍、澤蛙、虎皮蛙 八、聚落/城市 5種 黑眶蟾蜍、小雨蛙、貢德氏赤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 台灣蛙類的研究 分類學Systematics 行為Behavior 族群生態Population ecology 群聚生態Community ecology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 親緣關係Phylogeny 資源調查Inventory 族群監測常用調查法(呂光洋等,1996,兩棲動物資源調查手冊) (1)人為棲地 (2)定點聲音監控法 (3)追蹤調查 (4)夜間駕駛觀察法 (5)地理資訊系統(GIS) (6)團隊調查法 野 外 觀 察:裝備 蛙類調查法 調查頻度:依目的而異,每星期、每月、每季或每年 調查時間:通常晚上6:00-12:00,白天可調查蝌蚪及卵塊 調查人數:至少兩人一組,記錄表記錄,測水溫、氣溫、濕度及GPS 記錄表:可自行依目的設計 青蛙小站用記錄表:從賞蛙情報網頁下載 資料分析及回報:賞蛙情報登錄 辨認種類要訣 圖鑑:成體、卵、蝌蚪 根據叫聲 根據海拔、巨棲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