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汉字入门》第二十五集课程纲要.doc

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汉字入门》第二十五集课程纲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汉字入门》第二十五集课程纲要.doc

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漢字入門》第二十五集 課程綱要 劉克雄教授授課 板書:己(聲母) 妃(聲子),从女己聲。(如果用現在的方法造妃字,一邊是女,代表字所屬類別,一邊是注音符號ㄆㄟˋ) (段玉裁發現,妃與聲母己字,兩者非同音、非雙聲、非疊韻。因此認為兩字無聲韻關係,大膽地把聲字刪掉,成為“从女己”,即將形聲字的妃判為會意字。因為段玉裁沒有發現“無聲字多音”現象。直至黃季剛先生發現和提出這個現象。) 何為“無聲字”?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這些不帶聲符的字都是無聲字。為何無聲字會多音?文字非一人一時一地所造。如殷商的甲骨文,目前能認得有一千多字,總共三千多字,到東漢《說文》有九千多字,到現在的《中文大字典》收錄五萬字左右。所以文字非一人一時一地所造。因此同一個字形,會有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 最早的一本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編輯的《切韻》,用反切注音法。唐代孫愐根據《切韻》增廣,編輯成《唐韻》,宋代的陳彭年等奉命在前代韻書基礎上增廣編輯成為《廣韻》。《廣韻》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韻書,是宋代以前韻書的集大成,是研究聲韻學的主要參考書。《切韻》已經亡佚,在敦煌發現一些殘卷。雖是幾片黃紙,卻是民族珍寶。用《切韻》殘卷來對照《廣韻》發現了一些字注反切上下字的錯誤,非常可貴。 學生讀一:二、造字時聲符假借的形聲字。在字根(即形聲字的聲符)上如果無義可說,在語根(語言的發音根源)方面,必可求得意義的來源。例如:祿字从示,彔聲,彔字與祿在意義上沒有關係,彔聲卻有義可尋。彔與鹿音同,打獵時碰到鹿,不是福祿的事嗎?《說文》凡从鹿聲的字,重文常作彔。如「麓」重文作「 」;「漉」重文作「淥」。當造「祿」字時,假借「彔」為「鹿」,才在字根上無義可說了。其他如:禍从示,咼聲,咼為虎聲的假借;丕从一,不聲,不為旁溥聲的假借。(溥有大義,不丕古多通用,是古代已借「不」為旁溥之義。)都是聲符為假借的形聲字,可由語根上追究其義。 關於形聲字形符與聲符的位置,分有六種。一、「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二、「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三、「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四、「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五、「圃」、「囿」之類,是外形內聲;六、「聞」、「問」、「衡」、「銜」之類,是外聲內形。 筆記大綱:造形聲字時有假借的情況出現,比如从示,彔聲的福祿之祿和作為聲符的刻木彔彔的彔,意義上無關。但是在語根方面,彔與鹿的發音相同,可以大膽假設彔是鹿的假借。然後再求證。通過查兩字的反切,看兩字在聲韻上是否相關。若雙聲或疊韻或同音,則可以通假。如果形聲字的聲母和聲子之間無義可說,就可以假設有假借的情況。然後再求證。 《廣韻》也像《說文》一樣需要圈點。季剛先生在古聲古韻上的成就超邁前人,得力於每天都要圈點《廣韻》。廣義的文字學包括三方面,字形,以《說文》為主;字義,以《爾雅》為主;字音,以《廣韻》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字音。林老師不止一次說,聲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聲音用來表達內心的意思,文字用來記錄語言,所以段玉裁說,聲義同源。比如,大的聲音有大的意思,小的聲音有小的意思,圓轉的聲音有次序的意思。兩字之間,聲音相同,根據聲義同源的道理,意義近,就可以通假 板書:聲義同源 侖 ㄌㄨㄥˊ 少、小、細、詳、析 ㄐㄑㄒ(齒音) 《漢字入門》一書將形聲字分為的形聲正例、形聲變例和形聲多兼會意三種情況。 課本內容:形聲正例舉例: (一)聲韻畢同者 1.禛,《說文》:「以眞受福也。从示,眞聲。」按:禛之義為以真受福,由真而得義;      聲从真聲,皆側鄰切;形符示、聲符真,形體又都不省,是標準的形聲字。 2.瑀,《說文》:「石之次玉者。从王禹聲。」按:瑀、禹皆王矩切,聲韻畢同。 3.物,《說文》:「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按:物、        勿皆文弗切,聲韻畢同。 4.牲,《說文》:「牛完全也。从牛生聲。」按:牲、生皆所庚切,聲韻畢同。 5.捷,《說文》:「獵也,軍獲得也。从手疌聲。《春秋傳》曰:「齊人來獻戎捷。」按:     捷、疌皆疾葉切,聲韻畢同。 (二)四聲之異者 1.禧,《說文》:「禮吉也。从示,喜聲。」按:喜,虛里切,上聲;禧,許其切,平聲。 2.根,《說文》:「木株也。从木,艮(ㄍㄣˋ)聲。」按:艮,古恨切,去聲;根,古      痕切,平聲。 3.訐,《說文》:「面相厈(ㄐㄧˇ)罪吿訐也。从言,干聲。」按:干,古寒切,平聲;     訐,居謁切,入聲。 4.梗,《說文》:「山枌(ㄈㄣˊ)榆,有朿,莢(ㄐㄧㄚˊ)可為蕪夷者。从木,更聲。」     按:更,古孟切,去聲;梗,古杏切,上聲。 5.背,《說文》:「脊也。从肉,北聲。」按:北,博墨切,入聲;背,補妹切,去聲。 ? 附注:顧炎武《音論》以為古音四聲一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