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传热学有源强化解说.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对流换热的有源强化 有源强化技术除了需要通常的传热介质唧送设备外,还需要外加的机械能、电磁能或其它动力,以便使流体产生旋转、振动或扰动。 3.1利用机械搅动加强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 搅拌釜是有源强化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艺设备。 化工、食品、制药、制蜡和颜料等行业 搅拌的作用: 几种流体混合; 输入热量或取出反应热; 保证物料的浓度和温度尽量均匀; 高粘度流体与加热器或冷却器的传热; 减少壁面上沉淀或结渣。 3.1.1搅拌釜形状和分类 圆筒形,筒壁有夹套换热器,筒高约为直径的1~1.5倍;搅拌叶轮在液体高度的1/3处。 低粘度搅拌器有 高粘度搅拌器有 2.1.2 叶片式 6个区 液体从叶轮切向喷射出去 液体对筒壁冲击如滞流 筒体上部和下部角区为位流 旋转轴线的顶部和底部也为位流 筒体中心为自下而上的圆形喷射流 叶轮侧面的上下部为两个不同高度的环形死水区 3.2 流体脉动和传热面振动时的对流换热 采用人工方法使流体发生脉动或传热面振动有可能引起传热的增强。 目前的缺陷: 传热增强不大 功率消耗不小 3.2.1管内脉动 令f0为流体最大脉动流量与V0相等时的脉动频率: 管内流速 换热强化比 换热强化比 的时间平均值 其中 3.2.2传热面振动 直接破坏边界层而获得传热的增强。 换热器中细长的传热管束和核反应堆中的释热元件在流体运动时会产生振动,它既增强了传热过程,又常常导致管子断裂。 研究和控制以便利用其增强传热的因素而又预防其破坏作用。 人工产生传热面振动通常用电力振动器或机械传动偏心装置实现。振幅为a,频率为f,一般小于1000Hz。两者的乘积为振动强度fa ,传热面的振动速度为wv=2πfa ,振动雷诺数Rev =wvd/ν Re104的无振动时换热系数沿圆管外表面的周向分布:圆周角β90°时,层流边界层逐渐增厚, β=90°~120°范围内形成湍流边界层,而在β120°后产生流动脱离区。 3.2.3 电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 1936年Senftleben首先发表了强电场作用下气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加强; 其后Kronig-Ahsmann的实验证明绝缘介电液体也可用强电场来增强对流换热系数。 电能消耗很小,尽管所需电压很高,电流仅几μA。 有一定发展前途。 在电场作用下的流体能量方程要加上电力对流换热项: 3.2.3.1电磁场中换热增强 高频电场仅对层流换热有强化作用,而对过渡区和湍流换热没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层流区换热强化比也是随着Re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如以Tf=40℃, q=47kW/m2代入,取Re=300, 得α/α0=2.47。 高频加热比工频加热的管内对流换热系数高出一倍以上。 流体中掺加磁铁粉可在Re数较大时磁场仍能强化对流换热。 气流掺入磁铁粉,在磁场作用下形成不规则针状肋,传热与阻力都增大。β为体积含量。 3.2.3.2电磁场对沸腾的影响 浸泡在液体中的加热面温度超过液体的沸点时,产生汽泡,并长大,当浮升力和周围液体运动给予汽泡的力超过汽泡重力和表面张力时,气泡就脱离壁面而上升。 汽泡脱离半径r0与它的边界角θ成正比: b为拉普拉斯常数 σ为表面张力,Δρ 为流体与汽泡的密度差 在电磁场作用下汽泡被拉长,不仅增大汽泡的表面积,而且使边界角θ随之减小,导致脱离半径r0减小。汽泡成长速度加快,增大脱离频率,从而提高从泡核沸腾向膜态沸腾过渡的临界热流密度,对于增强低沸点介质的沸腾换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热流密度的简化式: 汽油在加热平板上的热流密度/换热系数 临界热流密度q和换热系数α都随着电场强度E增强而增大。 较优方案: 有电场时 α和q都增大; 缝短适合大q; 但低q时缝长α大 竖缝可达较大q; 但低q时横缝α大 3.2.3.3电磁场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Nusselt (1916)竖直平板上的凝结模型及平均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将凝结平板接地,在附近平行地设置一个与高压电源相接的电极板,当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液膜溅出液滴而使液膜变薄,凝结换热系数可增加3倍。 电导率:(Ωm)-1 n-己烷:2.2×10-3 二乙醚:3×10-8 氟利昂-113: 2.05 ×10-11 电极板与凝结板最佳距离7mm, 液体电导率为10-8 ~10-11时效果最佳。 Ucr为电场对凝结换热开始发生作用的临界电压 有三区: U/Ucr2.3为过渡区,表面张力和液体粘性对电场有一定压抑作用,最大2倍。 U/Ucr=2.3~4.6为基本强化区,基本上由电力场和重力场所控制,斜率最大。 U/Ucr>4.6为缓和区,斜率有下降趋势,横向电场力的进一步增加已经对凝结膜在重力作用下的降落产生一定阻碍。 3.2.4 多孔壁有质量透过时的壁面换热 利用多孔壁面喷入或吸出流体以控制传热或工艺过程的进行。如高温发动机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