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的探讨.doc
关于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的探讨
摘 要:本文对建昌县的自然状况和水资源及水系概况,通过对建昌县的生态水利建设现状提出了要结合建昌县全局规划,有机结合的建设生态水利,要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从而达到水利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自然河道的河岸线多元化、生态化,能促使水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关键词:生态水利;水资源;水环境;景观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5
1 建昌县水资源自然概况
建昌县地处辽西丘陵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松岭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本县。是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青龙河4条大河的?l源地,六股河、大凌河纵贯全县境内。根据水资源二次评价成果,建昌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548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0276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663万m3。
2 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
2.1 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
2011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96万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55%。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山陡、坡长、集流时间短、流速快,冲刷侵蚀力强;受降雨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建昌县年平均降雨量560.1mm,但雨量多集中在主汛期7―8月份,约占全年雨量75%,降雨出现局部暴雨强度大,故土壤侵蚀量大;受植被影响,山区丘陵地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2.2 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
建昌县人均水资源不足802m3,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流域水资源总量呈现减少的趋势,2001―2010年全流域年均地表水资源量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减少幅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年农业用水保证率低;部分依靠河水灌溉的灌区大部分转化为井灌区,灌溉方式主要为大水漫灌、管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
2.3 河道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远,部分防洪建筑物已无防洪能力
建昌县河道整治工程包括堤防长度321.04km,其中城市段35.1km,农村段285.94km;标准为10~50a;其中城市堤防达标长20.1km,农村段堤防达标长208.68km。其中大部分堤防建设年代久远,且部分工程已经失去防洪能力。
3 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探讨
3.1 全局规划,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建设不能只局限在河道范围内,而是要以全县水利综合考虑,将县内的气象、水文、地质、水资源、水土保持和人口、农作物生产和经济等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统筹协调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建设、河道整治等项目的布置,保护水环境的生态用地,逐步根据当前情况的轻重缓急分期实施生态水利的建设。
3.2 防止水土流失,保证下游河流的水质
建昌县河流多是山区性河流。山区性河流大都河道陡峭、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汇流历时短促,泥沙含量大,对下游水质影响极大,且易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此类治理更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对上游河段丘陵地段的河道沿岸采取退更换林、种植防风固沙的水保林,修建谷坊、沉砂池,必要地段亦可修建淤地坝等措施,用以减少泥沙入河,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削减洪峰流量,减低冲刷强度。
3.3 控制水环境污染
生态水利的建设要先从治污开始,必需强有力的控制污染源。对畜类及禽类养殖较为密集的乡村,采取集中收集或集中进行粪便加工处理。对沿河垃圾分类处理,污水集中处理,防止由养殖的点源污染发展成农田的面源污染。在河流宽阔的沿岸可栽植植物缓冲带和净化带,必要时也可对河道进行封育,杜绝牲畜和人为对沿河植物及树木的破坏,力求几年内使沿河和河道内的植物得以恢复,使河滩地的面积得以恢复甚至扩大。使其达到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
3.4 沿河建设生态岸滩
在治理岸滩时,应考虑生态治理,护坡段尽量减少硬性防护,尽可能的采用柔性防护,充分利用水的渗透与土结合,使工程及满足了河道的防洪要求,又达到了自然生态的修复。可在建设石笼丁坝的同时与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栽植相结合,可在两座丁坝之间栽植合适的植物。石笼护岸水上部分亦可种植草本植物,也可保护石笼不被人为破坏,在水流较稳的河段水下部分也可采用抛石生物袋等措施,可为水生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的水环境。
3.5 生态水利建设与景观的结合
生态水利的建设要切合实际与沿河景观相结合,与河流特性相结合,与植被、乡村建设绿化相结合,使生态治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融合。形成多级生态河岸,使民众与河流亲近,使生态水利的建设以安全性、开放性、延展性为原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 结语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多以硬化、渠化为主,而且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这样的结果改变了原有河势,促使了洪水的不稳定,使水流的冲刷能力加大,容易造成河床不稳,河岸崩塌;而且硬化、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