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立交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工程系 1002班李波 U201014990比较对象:王巍U201014986指导教师:肖代全2013年 3月目录:一、交通背景及现状资料4(一)周边建筑环境及路口现状41.全景鸟瞰:42.鲁磨路出入口:43.民族大道出入口:54.关山路(步行街):55.珞瑜东路出入口:5(二)行人交通组织及特点61.民族大道地下通道:62.珞瑜东路过街天桥:63.鲁磨路过街天桥:74.拥挤的人行横道:75.秩序混乱的交叉路口:7(三)鲁巷广场道路现状8(四)路口现状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8(五)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91.气象92.地质概况93.地震9二、现状分析与数据处理10(一)所处位置及与周边关系101.所处位置102.路网关系103.远期地铁建设情况:11(二)鲁巷广场道路设施现状调查统计11(三)鲁巷广场道路现状地形图11(四)交通流量现状统计与分析12(五)20年远期流量预测:131.预测鲁巷转盘的总流量为12803PCU/小时,服务水平F级。交通主流向为:(76.1%)132.鲁磨路-民族大道:22.1%133.珞喻路-珞喻路东:21.5%134.珞喻路-民族大道:18.8%135.卓豹路-珞瑜路东:13.7%13(六)立体交叉建设必要性13三、立交设计依据与方案13(一)总体设计原则131.满足地面交通流的需求142.满足人行交通及同轨道交通站厅之间的衔接143.满足鲁巷广场作为城市副中心、光谷门户、商业和金融服务中心的道路景观要求144.满足轨道交通及雄楚立交的建设要求145.保障鲁巷广场交通顺畅安全的要求146.保障交通长远发展的需求147.与整体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一致,与社会各方面建设目标相一致148.与环境及周围协调一致的原则14(二)采用技术规范和标准14(三)主要技术指标14(四)道路平面设计15(五)道路横断面设计16(六)道路纵断面设计16三、比选与评价16(一)比选161.方案一(李波)多匝道三层立体交叉162.方案二(王巍): 双层环岛立体交叉17(二)评价191.优选方案的原因192.方案项目预期作用20四、附录及说明20(一)存在的问题20(二)建议20(三)参考文献21交通背景及现状资料周边建筑环境及路口现状鲁巷广场地处六路交汇地段,周围涉及教育、科技、旅游、商业、娱乐等诸多要素,人流车流复杂庞大,拥堵不断,事故频仍,地形虽平坦,但用地紧张,周围高楼林立,交通组织积疾已久,饱受诟病,亟待解决。全景鸟瞰:鲁磨路出入口:民族大道出入口:关山路(步行街):珞瑜东路出入口:行人交通组织及特点目前虽已设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路面人行横道等多种交通组织方式,但由于连接不完善,设施简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行人交通十分混乱。民族大道地下通道:珞瑜东路过街天桥:鲁磨路过街天桥:拥挤的人行横道:秩序混乱的交叉路口:鲁巷广场道路现状路口现状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气象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61.2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最大年降水量2107.1mm,最大日降水量332.6mm。地质概况武汉市地质构造位于淮阳山字型弧顶西翼与鄂东南华夏系构造复合部位,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应力作用,体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状褶皱以及与之相关的压性、扭性和张性断层。市区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级幅度微弱,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带,有利于当前工程的建设。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渡区,中部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区域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武昌主要由剥蚀低丘和漫滩阶地组成。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的平坦、低洼地区,为灰褐色的冲积砂、亚砂土、亚粘土冲积物或淤泥质褐色亚粘土的湖积物。一般地面以下1m可见地下水,常有流砂出现。工程所在区域内沿线地势起伏较大,现状地面高程在20.5~32.5米(黄海,下同)之间。东湖平均水深2.5米,最大水深4.6米,通过对东湖水下地形及淤泥厚度的“CT”扫描发现,东湖最大淤泥厚度4米,平均淤泥厚度1.06米(勘院)。根据2006年6月勘测绘制的东湖地下水地形图,庙湖水深1.7~2.3米。目前庙湖和菱角湖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Ⅲ类水质标准。地震武汉属于扬子地槽凹陷的一部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基层逐渐稳定,其有准台地的性质,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内力地质作用不活跃,历史上直接记载的地震资料很少,未发现有破坏性的地震记载。城市基础设施的设防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执行。现状分析与数据处理所处位置及与周边关系所处位置路网关系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