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恩达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应该多点自信.doc
吴恩达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应该多点自信
人工智能把人从重复性工作里解放出来,就有更多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挑战又来了。
吴恩达(Andrew Ng)主导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小度”要面对更强大的地球人。对手是拥有“鬼才之眼”的王昱珩,他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图形辨别方面的天才,曾经在520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水中辨认出嘉宾之前随机抽出的那杯。2015年12月,他凭借这一天赋,成功协助山东警方破获一起肇事逃逸案。
2016年12月,江苏卫视第四季第三期《最强大脑》节目在南京录制,“小度”上场之后,因为“萌萌”的外形,迅速赢得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好感。这一天人机大战的主题是人脸识别。机器人和王昱珩先观看一段提前拍摄的“抢劫”视频:夜色中,三个“凶手”的脸有些模糊。双方需要在录制现场的30名“嫌疑人”中找到真正的“凶手”。
现场一片寂静,一切可能产生干扰的声音、动作都被导演禁止,拍摄组用来捕捉现场细节的小型拍摄车也停了。除了嘉宾席上的吴恩达,百度的工作人员全部被请出录制现场,以防止他们通过摄像监视器看到答案,影响比赛公平。
半小时后,“小度”率先提交答案。很快,王昱珩也完成答题。在经过一轮轮布满悬念的比对之后,结果全部出来:机器人对两个,王昱珩全?e。人工智能又一次战胜了人类。
吴恩达一直紧盯着“小度”。当“小度”识别错了其中一个时,他下意识地闭了一会儿眼睛。直到结果全部出来,他长舒一口气。他说,《最强大脑》有很多优秀选手,即便他带着“世界最强的人工智能”跟他们比赛,依然非常紧张。
尽管他一直说不在意输赢,人机大战“更多是为了检验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差距”,但在节目录制完之后,他第一时间上台与研发团队庆祝、合影。一些团队成员更是喜极而泣。
在这一期之前,他和“小度”已经参加录制两期该节目的人机大战。在第一场人机大战中,《最强大脑》名人堂选手申一帆、李威、郑才千等人,面对人工智能,竟临阵退缩,不愿出战。“在观众眼里,我们名人堂就是人类能力的担当,作为人机大战的第一位选手,输了的话可能会给人类丢脸。”申一帆说。
《最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鼓励:“名人堂不敢挑战,这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这就是人。其实人工智能也有它的弱点,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期人脸识别比赛中,“小度”3:2险胜“最强大脑”选手王峰;第二期声音识别,与“听音神童”孙亦廷战平。《最强大脑》总制片人桑洁评价,这是中国电视史上前无古人的挑战。 “谷歌大脑”之父
在电视上比赛吴恩达还是第一次。看到最聪明的人和自己的研发成果一起来对战,让他紧张又兴奋。
2015年,百度智能机器人在FDDB平台(Face Detection Data Set and Benchmark)与LFW数据库 (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人脸识别测试中,均取得世界第一名的成绩。这是人脸识别领域两个最为权威的国际评测平台。2016年,人工智能越来越火热。《最强大脑》总制片人桑洁开始筹划人机大战项目,经过多方筛选,他最终选择了吴恩达主持的百度人工智能。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称,参加人机大战,也是检验团队研发水平的好机会。
在吴恩达加入百度前,这家互联网公司已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吴恩达是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曾在2013年入选《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这个名单中,科技界共有16人。
吴恩达曾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在斯坦福大学,他曾经参与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直升机。他也是斯坦福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the STAIR)核心成员,开发了ROS机器人操作系统。这个机器人软件平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大学研究院。
2010年,吴恩达受邀加入谷歌X实验室(X Labs)。在那里,他主持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神经网络”――“谷歌大脑”,它能模拟人脑学习新事物。他也因此被称为“谷歌大脑”之父。
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包括深度学习团队、量子计算团队和库兹威尔主持的奇点团队。谷歌认为它们代表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三个可能方向。吴恩达负责的深度学习部分只是其中之一。但他坚信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不二选择。双方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的某种差异,或许是他后来离开的原因。至今,他不太愿意聊起谷歌时期的经历。
两年后,他便离开谷歌,创办免费教育网站Coursera。这个曾引领全球互联网公开课风潮的网站只是“兴趣之外”的某种尝试,吴恩达说。他最想做的依然是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用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生活。他与好几家公司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