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节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doc

第08章节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本世纪以来,关于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的研讨和论争,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世纪之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第二次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新历史时期开启之时,延续至今,正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两次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第一次的出现,以陈独秀1915年在《青年》杂志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揭开序幕,到20年代中期接近尾声,但其余波延续到3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当时的国际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残破景象。经济濒于破产,百姓度日维艰;思想文化界出现严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强劲发展。国内背景是,效法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刚刚建立,就相继出现了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步步紧逼,民族存亡危机加剧;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尊孔读经和文化复古思潮甚嚣尘上;向往“科学和民主”的新中国和新文化的社会力量,面临黑云压城之势,不得不奋起反击,并寻求新的出路。第二次高潮开始出现的国际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早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复苏过来,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中取得了新的优势地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宣告结束;但世界仍然充满矛盾: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那些国家带来了始料未及的痛苦和曲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充满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此伏彼起,东南亚的“小龙”、“小虎”创造了30年经济奇迹後突然遭到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背景是,改革开放在不断克服来自种种旧的体制、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力过程中,稳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又面临着新的更加艰巨而复杂的改革课题;所有制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以至伦理、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迁,千百万人群在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和价值标准,忧国忧民人士在思考国家、民族和世界的前途……。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本世纪第二次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的高潮。 可见,两次高潮的国内外历史背景是很不相同的。但也有共同点。首先,两次比较和论争高潮都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参加者的动机和种种结论都是要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道路问题作出某种回答,并且都由此而去追索中国与西方过去历史文化的不同点或共同点,都要对彼此的是非得失或优劣高下作出某种判断。这正是比较史学的一般认识逻辑:通过参照比较寻求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认识。其次,从理论和学术观点来看,虽然论争的参与者大都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而且主要是就现实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发表见解,但那些见解大都是由现实而追溯历史的,实际上都涉及到唯物史观和历史科学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两次高潮加以回顾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富于回味的。本章先就两次高潮作一些回顾和对照,进而探讨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第一节 第一次高潮的回顾 第一次高潮自陈独秀1915年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开始,到1927年接近尾声。据陈崧先生估计,在1915至1927年间,“先后参与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各路贤达学子,竞相争鸣,盛况空前。 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列举了“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在“根本思想”上的种种差异。他所说的“东洋民族”的“根本思想”,实际上就是或主要是指他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西洋民族”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指他所理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他列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点:“(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象任何历史认识一样,陈独秀的这一历史认识也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判断:即事实判断,事实成因或因果关系的判断,以及意义或优劣价值判断,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取舍选择的判断。上列三项陈述,基本上都属于事实判断。如今来看,那些事实判断显然是很不准确的。例如,单是说“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就足以表明他对西方古代中世纪史的知识十分有限。那时的一代先贤对于中国历史一般都有相当深的了解,但对于西方各国历史的认识普遍都很肤浅,实际上主要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那些印象中当然也多少包含着一些与史实真相吻合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吻合度并不很大。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中西比较的事实判断,失真度也就比较大了。至于造成他所说的上述“事实”的原因,陈独秀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五方风土不同,而思想遂因以各异”,并认为“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