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章 实验数据整理
3.1 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几个概念
总体、个体与子样是数理统计学常用的几个概念,而实验数据处理有好多内容是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也常用到这些概念。
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或母体);而研究对象的一个单体称为个体。
抽选的个体的集合体,在数理统计中称为子样(或样本)。每个子样所包含的个体数目,通常称为(子样)容量。
子样元素的某一特性指标称为子样值。如上面说的每一次测定长度值就是子样值。
3.2 子样的均值与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性常用的是算术平均值。
表示数据离散程度常用的是方差。子样元素值与子样平均值之偏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即
(3.1)
称为子样方差。子样方差的开平方为子样标准差,即式(2.13)
为了得到总体方差的无偏估计量(参见下一节),必须对子样方差(3.1)式作点修改,即用n-1来代替式(3.1)中的n,并记为S2,即
(3.2)
S2称为子样修正方差。相应地有子样修正标准差式(2.14),即
习惯上,经常把S2和S分别叫做子样方差和子样标准差(或简称标准差)。本书在后面的叙述中,也采用这种说法。
3.3 均值与方差的点估计
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子样的数据,计算出的子样特征数与S2,通常用来作为相应总体特征数的估计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均值为μ,方差为σ2(参见1.6节)。当子样是从一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出的一部分时,可用子样平均值去估计该总体的均值μ,而用子样方差S2去估计总体方差σ2,这在数理统计中称为点估计,即
(3.3)
(3.4)
其中“^”为估计量的符号。用子样特征数去估计总体特征数,很重要的一点是前者为后者的无偏估计量。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作为或用S2作为时,子样特征数应满足这样的要求,即它的数学期望(统计平均)应当等于它所估计的参数本身,即
(3.5)
(3.6)
这个要求称为无偏性。
我们通常计算的算术平均值是满足这个要求的。根据概率论中数学期望的性质,有
(3.7)
由于x1,x2,…,xn相互独立,都是随机变量x的估计值,因此,我们可把子样值xi看成是一随机变量,且与随机变量x有相同的理论分布和理论均值μ。于是,式(3.7)变为
(3.8)
至此,式(3.5)得证。该式表明,子样均值是总体均值μ的一个无偏估计量。
子样平均值可作为总体均值μ的最佳估计值,这只给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一般地说,子样均值并不等于总体均值μ。换句话说,用去估计μ是有误差的。人们往往对这一方面也是很关心的。所以有必要介绍以下平均值的标准差。
下面我们根据概率论中方差的性质来进行推导:
(3.11)
由于x1,x2,…,xnx的估计值,与随机变量x具有相同的分布和理论方差σ2。因此,式(3.11)变为:
(3.12)
该式表明,算术平均值的方差是该总体方差σ2的1/n。由式(3.12),得:
(3.13)
即平均值的标准差是平均值方差的开平方。通常,总体标准差σ是未知的,所以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常用下式表示,即
(3.14)
这个公式表明了平均值的标准差与子样标准差S的关系。当标准差S不变时,n增大,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减小,亦即用作为估计的精度高。这个结论给我们以启示,在分析测定时,测定次数(子样容量)n不能太小,否则算术平均值的误差将增大。但要注意,对于式(3.14),S不变时,n5以后,子样均值的标准差随n的增大而减小得很慢。这就是说,单靠增加观测次数来提高实验的精密度是不够的。这就意味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改进测试技术,往往比重复老一套的测试精度不高的测量更有意义。因此,在实际测定某一量时,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重复测定的次数n很少超过50次,一般在4~20次左右。
下面我们来证明式(3.6),由式(3.2)
同式(3.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官方兽医考试更新题库及答案.doc
- 八年级数学平方差公式20题(含答案).doc
- 市政工程分部分项划分表(全套)最新版.docx
- (中职)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案课题: 任务6 创建操作查询.docx
- 通达信筹码峰左右画线主图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docx
- 《GBT 24421.2-2023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构建》最新解读.pptx
- GB 55009-2021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pdf
- 法医临床学试题.docx VIP
- 河北对口单招第十类职业适应性测试(计算机)-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ppt.pptx VIP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假如我有九条命》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