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黎斌论文A-cnyijing.org.doc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参会论文——
“易经文化”与“绿色发展”
作者:黎 斌
“绿色发展”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绿色低碳,倡导生态文明。就易经文化而言,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天地人”和谐发展,是一种旨在保护自然和人类“生气”的可持续发展。
“气”者,生命之本源也。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天有气而蔚蓝,地有气而生机盎然,人有气而生生不息。反之,天无气而灰暗,地无气而死寂,人无气而死亡。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人无气即亡,树无皮即枯。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道教《太平经》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 安徽省薛家岗遗址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陶球”,球面有“六孔”纳“六气”。口鼻有气,人活着;口鼻无气,人则亡。气之重要,关乎生死。
成语中带“气”的成语有100多个,如紫气东来、春风和气、秋高气爽、神清气爽、神气十足、气宇轩昂、扬眉吐气、灰烟瘴气、垂头丧气、气息奄奄、死气沉沉等。天地有了气,人才有气。天地有“春风和气、秋高气爽”,人才能“神清气爽、气宇轩昂”。反之,天地如“灰烟瘴气、死气沉沉”,人必“垂头丧气、气息奄奄”。
气球无气不胀,轮胎无气不鼓,木无气易断,骨无气易脆。气球无气不能飞翔,轮胎无气不能滚动,树木无气没有弹性,骨头无气没有韧性。年轻人骨气旺,往往跌倒无恙;老年人骨气弱,往往容易骨折。轮胎被“放气”,车子难行;地球被“放气”,生机不再。轮胎之气放了,还可注入;地球之气放了,永不再生。想一想,地球无“气”,人何有“气”?气之不存,人何存焉?
《易经》重“气”,古人重“气”。《易经》认为:气之清升为天,气之下浊为地,气之动而为风,风雷激荡而天道大行。气是万物的本源又由万物所生。气是水之母,水是气之子;水在地面流,气在地下行;地下生气旺,地上林成荫;地无生气,不毛之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认为:“五脏藏精化气生神”、“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易经》倡导:“顺乘生气”; 接纳“天气”、“地气”,以助“人气”。
《易经》重“生态”,古人重“生态”。《易经》倡导“天人合一”,《内经》强调“人参天地”,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佛教讲求“万物平等”。据考证,上古先民们就有“万物相感”的原始哲学观,以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朴素生态观,并倡导人类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他们严训子女:“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走进伏羲》云:“吾身即天地,而上下同流,万物一体”;神农炎帝倡导“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合天人之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生态的好坏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生态好,生气才旺;生气旺,人类才生生不息。
《周易·乾》启示我们:乾代表“天”。天有天气,应保护好天之生气;天有天道,应顺天行事,不违自然,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元亨利贞”。天体如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天中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生天地间,上顶天,下立地。再看看“天”这个字,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间为人,天中有人,人在天中,人在天中睡,天在人中眠,人字一撇始终出不了上横天。天有生气,人才能接纳生气。然而,倘若我们污染了天空,“雾霾”满天,还有“天之生气”乎?
《周易·坤》启示我们: “坤”代表“地”。地有地气,应保护好地之生气,接纳地之生气;地有地道,应遵循地道,按地道行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利贞”。大地也如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山脉是大地的身体,水和石油是大地的血脉和骨髓,天然气、页岩气等是大地的气流,土地是大地的皮肉,草木是大地的毛发。只有山水好、土地好、地气好,才能生气旺、草木旺、人丁旺,正所谓“地善则苗茂,气好则人荣。”大地有生气,人才能接纳“生气”。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地皮剥开,把地油抽走,把地气放跑,如此“剥皮抽髓放气”后,还有“地之生气”乎?
《周易·井》、《周易·节》启示我们,用井还需养井,役物还需养物,消耗资源要有所节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索取必须节制,索取必须有度,开发必须科学。古人认为“天行有常,用之有度”。想想吧,一些大国的资源为何不开发?一些国家为何不断掠夺他国资源?这背后不仅有战略动因,还有《易经》的生态之道。易经者,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文化之根,科学之母。经中智慧,利国利民,惠世济世,人类能汲取乎?
生生之谓易。人类需要发展,更需要良好的生态;人类需要科学,更需要哲学。没有发展,人类将无法进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