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识字班的形成-发展及其贡献.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沂蒙识字班的形成、发展及其贡献 秦向阳 (济宁学院,山东曲阜 273155) [摘 要]识字班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扫盲运动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沂蒙识字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沂蒙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研究探讨沂蒙识字班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吸收其宝贵经验,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沂蒙;识字班;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529.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7)04-0077-02 [收稿日期]2007-04-09 [作者简介]秦向阳(1951-),男,山东鱼台人,济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大众的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因此,自抗战中期起,解放区根据地就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战争胜利后的解放初期,识字班运动在全国仍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运动早已宣告结束,而“识字班”这个对姑娘的专称,由于其形象生动且深入人心,仍然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鲜活地记载这段让人难忘的历史。[1] 沂蒙“识字班”的历史记载 有关沂蒙识字班的事情,在沂蒙抗战及各县的史料中已有多处记载。如沂南县的史料中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它是沂蒙山区和滨海一带青年妇女的代称。开始是青年妇女的学习组织,在小学中午放学的空挡,青年妇女去学习文化的午校。后来便成了青年妇女的团体名称,现泛指未婚女青年。 崔维志、唐秀娥主编的《沂蒙抗日战争史》中也同样有关于识字班的记载:1941年,山东省妇联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宣传大纲中发出号召,要加强组织妇女识字班、识字组,建立女子小学、妇女训练组等。从此,根据地的广大年轻妇女,普遍参加识字班学习。 有关沂蒙识字班的称呼、事迹,在国内许多老将军、老战士的回忆录、纪念文章中也多有出现。部分文学作品如小说《战斗到明天》《暴风骤雨》《铁道游击队》《苦菜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著名作家孙梨还写过专题散文《识字班》。这也说明,识字班是党和人民军队为实现全民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全面胜利而发动的一场全国性的运动。 “识字班”独特的历史底蕴 据《沂蒙抗日战争史》记载:沂蒙山区经济贫穷,文化也落后。自古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祖祖辈辈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抗战以来,共产党八路军在这里开辟了根据地。抗战初期,中共沂蒙党组织即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发展初、高级小学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许多冬学、识字班、夜校等。据1941年3月《大众日报》记载,鲁中沂蒙区已有冬学600处,学员18462人;识字班225处,学员4500人。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掀起了一个面向人民大众的新文化普及运动高潮。 在这场抗战新文化运动中,妇女原本是最落后、最不积极的一个群体。其原因一是旧社会老百姓贫穷,生活都很困难,没有受教育的经济基础,不上学逐渐形成习惯;二是在落后愚昧的农村,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响,对女孩入学普遍想不通,阻力十分强大;三是八路军进入沂蒙山区后,日、伪、顽和反动地主又造谣诬蔑“共产党共产共妻”、“八路军男女混杂”、“拉女兵”等,更使许多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上学。为此,山东省妇联在1941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宣传大纲中发出号召,要加强组织妇女识字班、识字组,建立女子小学、妇女训练组等。八路军经过访贫问苦和普遍宣传,更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于是广大妇女才开始走进识字班,参加文化学习。特别是根据地的广大年轻妇女,几乎无一例外地普遍参加了识字班的学习。 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战事日趋激烈、战役规模不断扩大,沂蒙根据地大批青壮年或直接参军、或参加支前队都上了前线,有的村庄几乎成了“女儿国”,从村长、党支部书记到民兵队长、农救会长、青救会长全都由妇女担任。这个时候,中年妇女由于其无可替代的“扶老携幼”的天职,以及义不容辞的根据地建设和支前任务等重压,已经无法正常参加识字班的学习了。到最后,能够坚持参加识字班学习的就只剩下了年轻女孩了。所以,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了姑娘们的代名词。沂蒙根据地广大老百姓之所以称自己的女儿为“识字班”,并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式的干预在其中发挥作用,完全是老百姓的口碑相传延续下来的。 “识字班”丰富的文化底蕴 文化的核心是凝聚力,沂蒙识字班运动能够让沂蒙老区的老百姓历尽风雨60年而未能磨灭,说明她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识字班文化,这种文化让全体沂蒙识字班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保家卫国打鬼子!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不惜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婚姻。 “嫁人就嫁八路军”、“娶妻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