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docVIP

怎样看待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怎样看待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   【摘要】新生代农民“回流式”市民化是一种社会性选择,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实践的结论,它既满足了“市民化”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市民化成本,是在当前社会制度结构下平衡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回流现象 【中图分类号】C974 【文献标识码】A   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回流现象”是指从大城市回流到户籍所在地或周边中小城市的一种现象。“回流现象”表明了新旧农民工群体间的市民化动因差异,老一代农民工的“退路”更加宽阔,在“融不了城”的现实境地下,依然有“回得了村”的选择,而新生代农民工则面临着“融不了城、回不了村”的现实问题。从整体农民工的流动判断,“农村―大城市―流出地中小城市―农村”这一链条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折返途径变短,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脉资本之后,退回“流出地中小城市”是最后的底线。   新生代农民工构成“回流式”市民化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新陈代谢”的结果,泛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业户籍劳动力。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一定市民化需求以及市民化资本,但由于制度限制、自身局限等原因,融入大城市的可能性较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回流”。构成“回流现象”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性的“返回”,即从流动上行转为流动下行。其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性的“标靶性”,以流出地中小城市为目标,否则只能称之为“分流”而不是“回流”。应该说,新生代农民“回流式”市民化是一种社会性选择,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实践的结论,它既满足了“市民化”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市民化成本,是在当前社会制度结构下平衡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选择。   客观外部影响主要来源于农民工流动维度的时代进程契机,我国农民工流动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分析:农民工以城市为目标的流入维度;农民工城乡两级的动态流动维度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维度。社会进程中呈现出三维分化的形态,其中“流出”是常态,在未来也将继续保持稳定性,而动态流动维度的发展将持续放缓,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新生代农民工所体现出的“回流”效应逐渐明显。   新生代农民构成“回流式”市民化主体的内部主观动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降低到6.1%,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降低40%,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上升到12.8%,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提升71.1%;在城市工作的实践越发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促使新一代农民工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二是重视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比例明显下降,《报告》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比重从29.5%下降到14.5%,而从事制造业的比例则从26.5%上升到39%,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含量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摒弃了“亦工亦农”的理念,他们对自身的定位有强烈的“非农”意识。这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收益”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货币,更重要的是脱离农业生产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因此必然强调自身优势在中小城市环境中的发挥。   三是城市认同感强。新生代农民大多具有农村生活经验,但农村生产实践相对缺乏,在农村环境生活过程中以接受义务教育为主要任务,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趋城市化”过程,这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对城市生活有更大的认同感。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回流现象”的形成因素   第一,外部结构因素,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结构中所包括的排斥力。吉登斯的结构理论认为,“结构具有制约和使动的双重性质”,以社会结构为例分析,这种“双重性质”表现在社会生产要素进化和变迁两个层面,新生代农民工为了适应“社会结构”而进行的自主性进化,在突破结构框架限制之后,必然产生跨越该结构的变迁――即形成“回流现象”。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所获得的支配要素并不足以实现市民化身份、地位,不具备享有市民权利的资格,这必然导致“使动性”减弱,社会结构“制约性”明显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徘徊在城市组织体系的边缘,进而丧失融入城市生活的?恿Α?―“回流现象”中体现出的“标靶性”正是由于流出地中小城市的“使动性”增强、“制约性”较弱。   第二,内部主体因素,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个体条件呈现的制约性。根据沃特斯的现代社会学理论,应对社会结构制约性的有效方式是“减少索求”,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老一代农民工能够驻留城市环境的主要原因。老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不足,在其他层面的索求很少。而新生代农民工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