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初探.doc
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初探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人文关怀柴静
一、柴静式的新闻报道引发争议
自从柴静的著作《看见》以及纪录片《穹顶之下》曝光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评价柴静做新闻的方式,褒贬不一。那些提出不同声音的人主要分为“砍柴者”和“挺柴者”两大阵营。其中,“砍柴者”也包括诸如闾丘薇露、董路等电视同行,他们认为柴静是在表演新闻。
报道新闻要求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即真实、客观、公正、正确、全面、平衡。而足球评论员董路把对柴静的批评上升为“新闻不专业”的高度。
“砍柴者”认为柴静做新闻带有记者的个人情感,具有明显的表演成分,如在“双城的创伤”的采访中,柴静蹲下为孩子擦眼泪;在采访药家鑫一案中,柴静停下采访安慰张母。而闾丘薇露认为做新闻是一件“冷峻”的事,电视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之后。除此之外,“砍柴者”诟病柴静的另一理由是,文艺腔太浓,她只提供“心灵鸡汤”,却不直言问题核心。
“挺柴者”如央视内部就为柴静打抱不平,他们认为柴静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记者,经历了很多,做新闻已经很成熟并且一直都在为新闻事业奋斗着。柴静做新闻所流露的都是真实的、质朴的感情,而柴静坚持的“关注新闻中的人”这一信念,能很好的对受伤的心灵起到抚慰作用,感动人心。《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一直关注柴静的节目,这位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人说:“柴静的节目‘有人文情怀,很多问题谈得细致’”。
关于对柴静做新闻的方式的评价,孰是孰非暂不判断。但“砍柴者”和“挺柴者”的争议不单是对柴静做新闻方式的褒贬,它也反映了当下新闻记者对新闻门槛与精神的认识。
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其主要价值就在于维护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以及报道的中立性、事实的真实性等。
可以说,新闻的“门槛”就是专业主义新闻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目前我国几家主流媒体做新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财经》体现为理性的专业主义;《南方周末》体现为人文的专业主义;《凤凰》则“采”重于“访”在于写“观察式新闻”而非“纠纷式新闻”。
三、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虽说,真实客观中立地报道新闻事实是对每一个记者的基本要求,但是记者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在报道新闻时,在新闻事件中与当事人交流时不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纯客观的新闻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对于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少媒体的所作所为令人生厌,引起人们的不满。如对死亡,疾病和毁灭的报道,对于悲剧性的报道难免会带有些侵犯性。
1996年3月13日,一个持枪男子闯入了苏格兰小镇邓布兰的一所学校,在开枪打死了16个孩子和他们的老师后,开枪自尽。事发后的第一天,记者们并没有去采访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第二天,除了苏格兰《太阳报》还不允许自己的记者去采访以外,其他记者都开始了采访。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们变得有些肆无忌惮。一位妇女在凌晨两点被记者用电话叫醒,让她帮助确认报纸所刊登的头条;长焦镜头被记者们用来偷拍那些悲痛欲绝的亲属们;在居民和媒体之间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场景。
那么,记者们究竟应该怎样报道苦难呢?难道记者们追求独立客观的职业理想就不允许他们在报道中掺杂任何感情吗?兰德尔说:“人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记者必须是条‘硬汉’,愤世嫉俗、冷漠、工于心计,甚至还有点残酷。他必须能够直视死人的眼睛,而且面带微笑。”当身处苦难中,大多数人会对于别人的痛苦都表现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