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老司城建筑雕刻图像谱系与民间口传记忆研究.docVIP

永顺老司城建筑雕刻图像谱系与民间口传记忆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顺老司城建筑雕刻图像谱系与民间口传记忆研究.doc

永顺老司城建筑雕刻图像谱系与民间口传记忆研究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尝试以老司城建筑雕刻的“固态”图像研究为基础,结合“活态”土家族民间记忆研究。构建有关彭氏土司记忆与土家族民间记忆的图像表征体系,以更深入地挖掘土家族民间建筑雕刻工艺造像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老司城;建筑雕刻;民间记忆   前言   永顺老司城原名“福石城”,距离今永顺县城东约19.5公里处的灵溪河畔,目前考古发掘主体核心城址建筑面积为19公顷。该遗址保存了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城池建筑遗址,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民族图像记忆数据宝库(图1)。   众所周知,对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活态”的民间口传记忆与“固态”的文化图像记忆是反映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老司城遗迹保留的土家族工匠创作的石雕、木雕、砖雕装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它能够典型地展示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土家族工艺技术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它能够系统构建有关彭氏土司记忆与土家族民间记忆的“图像表征”(图2)。例如,老司城地方民间小调《唱老司城》唱道:   一唱金銮殿。内罗城里面,前有玉屏拱书案,后有福禄寿三山,十八代,世袭传,江山八百年。   二唱关帝宫,整鼓配钢钟。赤兔马,追长风,保土王,代代隆,代代出英雄。   三唱祖师殿,鲁班下凡造,楠本柱,马桑料,横梁千柱都搁到,手段真巧妙。   四唱玉皇厅,厅上供皇经,龙虎山上有真经,土王请到老司城,风调雨也顺,万民沾皇恩。   因此,在建构老司城建筑装饰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土家族民间口传记忆文献资料的互证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有助于人们发现蕴涵其中的深层的土家族建筑雕刻工艺文化思想。   一、老司城建筑雕刻工艺的兴衰与图像体系形成   永顺老司城初建于南宋绍兴五年,原籍江西的彭氏土司彭福石出于军事考虑,将政治所迁徙到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老司城。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约589年的发展,老司城成为永顺彭氏土司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于一身的衙署所在地。民国时期《永顺县志》记载:“旧司城在县东,离城三十里,乃土官世居之所。”昔日乃“巍巍乎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并以“焕雀屏于玳瑁,饰鸳瓦于琉璃。云烘紫殿,雾锁丹墀。燠台日丽,凉洞风清。”由此可见往日建筑群落的繁华与工艺的精致。   根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为了满足老司城建设的需求,在城池周边土家族村寨形成了多个具有建筑雕刻工艺的专业化分工群体,大大促进了当地建筑雕刻技艺的发展。例如位于老司城周边的青岗包、祖师殿瓦棚湾、瓦场河坪、小河瓦场等二十多处瓦窑,它们作为土司时代专门烧制浮雕花砖的窑址长期兴旺。其中,据史记载,彭氏土司为了提高青岗包花砖生产的质量,还曾专门从西安、杭州、苏州等地请来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这表明了当时老司城官方营建的规模与繁荣。   然而,在雍正二年(1724年)出现了历史的转折。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土司辖区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彻底废弃土司制度,彭氏家族被迫悉数回迁原籍,永顺老司城的命运从此扭转。老司城改变为原土司侍卫侍从、木石铜铁之工、捕渔狩猎者、外来移民的聚居之地,再无任何行政和军事功能。虽然在此期间,原城池街巷格局得以保留,沿用至今,但也再无大规模建筑兴建,更因缺乏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屡遭政局变迁、天灾人祸的影响,地上建筑?c塑像雕刻等损失严重。据文献记载,“到民国末期,老司城的内罗城及其砖石建筑与雕刻,只剩下午门遗址、照壁、门槛石、石鼓(图3)、石狮、地面太极头图案,其他的如内罗城与外罗城的城墙、紫金山土司陵墓的墓碑、石阶梯、石墩、石门(图4)、石人(图5)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石狮、照壁夜明珠和观音阁三十卷经书等均被盗。”   “解放初期,老司城尚且遗存有祖师殿(包括玉皇阁)、关帝庙、观音阁(包括三佛阁)、金变殿等屋四十一间,大小塑像百余个。塑像中有铜铸神像十二个,大者四千余斤、小者三百余斤,工艺品、碑等文物也很多。然而,1954年三佛殿改为司城小学,1958年祖师殿改为畜牧场,部分建筑被使用单位拆毁或破坏,观音阁的铜铸金童、玉女,玉皇阁的铜铸玉皇大帝等相继被盗。1961年至1962年间,老司城连续出现四起捣毁铜像事件,盗走铜400余斤”。   改革开放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曾对老司城地下遗址发起过两次大规模发掘:一次是1995年、1996年、1998年陆续开展的发掘,一次是2010年、2011年、2012年的保护性发掘。通过两次考古发现,逐步复原了部分老司城地上及地下遗迹。根据目前考古成果,我们发现老司城遗址布局清晰,大体分为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区、墓葬区、文教区和苑野区。其中,从建筑雕刻的保留情况来看,墓葬区和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