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装饰性镀铬故障处理
1.各种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1.1覆盖能力差
1.1.1产生原因
(1)镀铬中铬酸浓度过低;
(2)硫酸根比值过高或过低;
(3)镀液中三价铬含量过高;
(4)氯离子含量过高;
(5)阳极表面有氧化膜电流弱;
(6)入槽时电流密度太小;
(7)底层表面钝化(镍钝化时)。
1.1.2处理方法
(1)分析调整铬酸(标准含量200~250g/L)与硫酸(2~2.5g/L)质量浓度之比。铬酸的质量浓度过低,就会导致均镀能力差,并出现露黄(镍)等缺陷。
(2)分析确认硫酸根含量高,可以适当增加铬酸的质量浓度或用碳酸钡去除,一般2g/L碳酸钡可除掉1g/L硫酸。过低时,则补加硫酸至工艺要求。一般硫酸根比值在(80~125):1范围内。
(3)以大面积阳极和小面积阴极进行电解,将三价铬含量降至工艺要求。镀液中三价铬含量过高,不仅会影响均镀能力,还会出现雾状和蓝膜现象。镀液中Cr3+的含量应控制在2~5g/L。
(4)除去氯离子一般采用较经济的电解法。镀液中氯离子质量浓度超过0.5g/L时,均镀能力、电流效率和镀层的结合力都显著下降,同时铬层出现雾状及发花。可加入硫酸银、碳酸银、氧化银等,使氯离子与银离子发生反应成氯化银沉淀,但成本较高。一般多采用电解处理(液温7.°C),氯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滤器溢出。为防止氯离子的积累,配制镀液和补加应使用氯离子的质量浓度一般控制在0.03g/L以下。
(5)取出阳极板将其置于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清洗,以除去黄色铬酸铅(氧化膜),使其呈活化状态。
(6)增大入槽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及溶液温度对镀液性能(如均镀能力、电流效率等)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控制在工艺范围内。
(7)从镀镍工序着手排除。镀铬的均镀(覆盖)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的组成和正确的操作,但中间镀层的质量和工艺流程是否合理也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当镀镍液中杂质含量过高时,在镀件德低电流部位铬沉积困难。造成镀层不均。镀镍液中光亮剂及润滑剂过多或加入不均匀,也会出现铬层不一致的现象。此外,镀镍后的零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过久,镍层易钝化造成镀铬层不均,已钝化的镍层可在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溶液中活化,或在碱液中进行阳极电解处理来加以活化。
1.2 结合力不好
1.2.1产生原因
打底层与基体金属结合不良;
中间镀层(酸铜、亮镍)性能不好(镍应力大);
镀铬前镍层表面有污染物;
镀件与挂具电接触不良;
镀铬层太厚(首先表现为裂纹增多)。
1.2.2处理方法
检查工件镀前处理工序及打底层与基本金属的结合力,并加强基本表面除油除 锈处理力度;
分析中间镀层(酸铜、光镍)的电解液成分含量,并调整至工艺要求;
更换镀铬之前的活化液和清洗水槽,加强镀铬前处理;
修整挂具和挂钩,保证工件与挂钩、挂钩与极棒之间电接触良好;
缩短镀铬时间。装饰镀铬层宜薄不宜厚,太厚会产生收缩性应力导致镀层裂纹增多且易脱皮。一般镀铬时间为1min,铬层厚2~4um即可。
1.3边角易烧焦
1.3.1产生原因
镀液温度过低(首先表现为深镀能力不好);
入槽时电流密度太大;
电接触不良或镀件与阳极排列不当;
工作温度太低(尤其在冬季时)。
1.3.2处理方法
提高镀液温度至工艺要求(45~50°C);
降低入槽电流密度,一般为15~25A/dm2,但要注意与镀液温度相配合,也就是液温越低电流越小;
检查并保证镀件与挂钩。吊钩与极棒的电接触良好,或调整镀件与阳极排列位置,尽量避免镀件尖角近距离对着阳极板。
大型工作要用温水预热后,再入槽。
1.4铬层暗灰色
1.4.1产生原因
镀前处理不良同时入槽电流太大;
镀液中氯离子含量过高;
镀液中有硝酸根污染;
铁杂质积累过多(出现褐色斑点);
硫酸根比值过低;
镀液温度过低。
1.4.2处理方法
加强镀铬前处理工序管理,同时控制电流密度在适当的范围内;
按上述1.1.2(4)方法除去;
硝酸根含量较少时,以每升镀液0.5~1A的电流进行电解处理,当有大量硝酸根存在时,先用碳酸钡将镀液中硫酸根全部除掉,再用大电流进行电解除去硝酸根;
更换部分镀液,将留在槽中的镀液用蒸馏水稀释后,补加新铬酸、硫酸至工艺规范,降低铁杂质含量,或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但比较麻烦,日常需采取措施防止铁杂质的积累,镀铬液中铁杂质的含量应控制在10g/L以下;
分析确认硫酸根含量过低,补加至工艺要求;
提高镀液温度至工艺要求。
1.5花斑和棕色
1.5.1产生原因
(1)镀铬前处理不良;
(2)镀镍出槽时产生双性电极。
1.5.2处理方法
(1)按上述1.2.2(3)方法解决;
(2)在镀镍出槽时切断电源或将槽电流调至最小后再出槽。
1.6 蓝膜及白雾
1.6.1产生原因
(1)镀液中氯离子含量过高;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