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波预热在厚制品模压硫化工艺中的应用.pdf
2006年 闫海旭微波预热在厚制品模压硫化工艺中的应用 333
微波预热在厚制’品模压硫化工艺中的应用
闫海旭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陕西咸阳712023)
摘要:利用微波使分子振动生热原理对厚制品胶料半成品进行短时间有效预热,使内层胶料温度更接近模
具温度;在保证厚制品性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硫化效率,改善了厚制品表面性能和外观。
关键词:微波预热;厚制品;模压;硫化时间
要提高模压硫化的生产效率,一般使用升高 于橡胶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制品厚度大于5ram
硫化温度的方法,但由于橡胶导热性差,当硫化断 时,每增加lmm,硫化时间增加lmin。所以,厚
面较厚的制品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使中心部 制品硫化时间主要决定于使制品内部达到正硫化
位的温度与表层达到一致。如果硫化温度过高, 温度的传热时间;内外层温度梯度越大,传热时间
在中心部位达到正硫化时,制品表层已处过硫状 越长。如何减小温度梯度是减少硫化时间的关
态,将使制品性能变差。微波技术是上世纪20年 键。采用微波预热半成品的办法,依靠橡胶微观
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直到70年代初期欧美把 分子的高频振动摩擦生热,形成自内而外的加热
微波应用于橡胶连续硫化和预热,我国在80年代 通道,在很短时间内使胶料内部温度接近模具温
后引进多条微波硫化生产线,才使橡胶制品技术 度,从而大幅度缩短了硫化时间。
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将微波技术应用于模压硫化 r2.2微波预热对硫化体系的要求
工艺的文章甚少。本文将对微波预热在硫化工艺 为了更有效的缩短硫化时间,预热温度越高
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进行探讨。 越好;但微波预热温度过高,容易引提橡胶早期交
联。选用适宜的硫化体系优为重要,一要选用迟
1.实验
延性促进剂以保证胶料有足够的焦烧期;二要尽
1.1主要设备 量选用硫化临界温度较高的促进剂以提高起硫温
ER一692型微波炉、14寸开炼机、100吨平
度。预热后的胶料半成品温度不得超过促进剂的
板硫化机、针式测温仪、台秤
临界温度,各种主要促进剂的临界温度见表1。
1.2工艺方法
奏1各种促进剂的临界温度
; 为对这一方法进行探讨,我们用大、小两种减
名称 硫化临界温度,℃
振垫(外型尺寸分别约为80mm×220mm× 5
2硫醇基苯并噻唑(M)
220ram和60ram×90mmX150mm)进行常规硫 1
二苯胍(D)
化和微波预热后硫化对比试验: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 O
常规硫化:将常温半成品直接放人模腔中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PZ) O
150℃平板硫化 N-环己基一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CZ)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微波取样锁相技术.pdf
- 微波器件领域的新材料——光子晶体.pdf
- 微波固相合成氢氧化镍、氧化镍电极材料.pdf
- 微波在中药现代化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pdf
- 微波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pdf
- 微波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pdf
- 微波在高分子领域的新技术及应用.pdf
- 微波增益均衡器的应用研究.pdf
- 微波处理在阿胶生产中的应用.pdf
- 微波处理钛精矿新工艺.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