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训诂学的术语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訓詁術語 ①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論語) 朱熹《注》:五穀不分。猶言不辨菽麥爾。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學而) 朱熹《注》:學之爲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③氓之蚩蚩,抱布貿丝。(詩經?氓) 毛享《傳》: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 ④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氓) 毛享《傳》:泮坡也《笺》云:泮讀爲畔畔涯也言淇與隰皆有厓岸 ⑤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禮記?儒行) 鄭玄《注》:起居猶舉事動作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記?屈原列傳)司馬貞《索隱》:皭音自若反泥音涅滓音淄又並如字 ⑦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漢書?高五王傳) (顔)師古曰:適讀曰嫡 ⑧武王克殷,反商。(禮記?樂記) 鄭玄《注》:反當爲及字之误也及商謂至紂都也 ⑨《説文》:“鳥,長尾禽總名也。”段玉裁注:“短尾名隹,長尾名鳥,析言则然,渾言则不别也。” 這裏介紹的是注釋過程中常用的一些術語。 一、“某,某也”;“為”、“曰”、“之謂”、“謂之”、“謂” 說明被釋詞是什麼意思,指的是什麼事物,通常用“某,某也”這種格式,有時變作“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有時則直接簡化為“某,某”。如: 《爾雅·釋詁》:“稱,好也。” 《說文》“壻,夫也。從士,胥聲。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者,夫也。讀與細同。婿,壻或從女。” 《爾雅·釋草》:“孟,狼尾。” 另一種形式是用“為”“曰”“之謂”“謂之”“謂”等術語來釋詞,等於今語“叫做什麼”“指什麼”。 “為”“曰”“之謂”“謂之”四個術語都是被釋詞放在後面: 《詩·終風》毛傳:“陰而有風曰曀(yì)。” 《左傳·文公三年》:“執事不以釁鼓。”杜注:“以血塗鼓為釁鼓。” 《詩·凱風》毛傳:“南風謂之凱風。”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凱之義本為大,故《廣雅》云:‘凱,大也.’秋為斂而主愁,夏為大而主樂,大與樂義正相因.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謂”則不同,被釋詞是放在前面的。“謂”後面的話往往是用來說明前面詞語的具體所指。如: 《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毛傳:“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逸注:“美人謂懷王。” “謂”還用於串講句意。如: 《詩·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鄭箋:“謂鄉(向)時之鳥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 二、言 串講文意,常用“言”。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楚辭·哀郢》:“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王逸:“龍門,楚東門也。言己從西浮而東行,過夏水之口,望楚東門,蔽而不見,自傷日以遠也。” “言”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只有“說”的意思。如: 《詩·豳風·東山》:“慆慆(tāo)不歸。”毛傳:“慆慆,言久也。” 三、貌、之貌 被釋詞是形容詞或副詞時,常用“貌”、“之貌”來說明。 《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毛傳:“濛,雨貌。” 《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輕妙之貌。” 四、之言、之為言 用音義兼通的詞來訓釋,說明被釋詞語源的,有“之言”、“之為言”。 《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周禮·天官·膳夫》鄭玄注:“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鄭玄分別注云:“后之言後也。”“夫之言扶。”“孺之言屬。”“婦之言服。”“妻之言齊。” 《詩·鄭風·叔于田序》:“《叔于田》,刺莊公也。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於田,國人說而歸之。”毛傳:“繕之言善也。” 《資治通鑒·周赧(nǎn)王三年》:“遂取漢中郡。”胡三省注:“黃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上古文獻中用這兩個術語,也有只釋其義,與音無關的。 《穀梁傳·隱公三年》:“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 五、讀為、讀曰;讀若、讀如 被釋詞是通假字,則用“讀為”、“讀曰”引出本字。 《漢書·賈誼傳》:“下無倍畔之心。”顏師古注:“倍讀曰背。” 《莊子·逍遙遊》:“而御六氣之辯。”郭慶藩注:“辯讀為變。” 《漢書·枚乘傳》:“舉兵西鄉。” 顏師古注:“鄉讀曰嚮。” 《漢書·鄒陽傳》:“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顏師古注:“伯,讀曰霸。” 《資治通鑒·秦始皇帝三十七年》:“使者數趣之。”胡三省注:“趣,讀曰促。” 《荀子·王霸》:“賞賢使能以次之。”唐楊倞注:“賞,讀為尚。”楊氏的意思是“賞”通“尚”,是尊重義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