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概要.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隧道概况 兰渝铁路最早出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规划线路基本上是“兰州-广元-南充-重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此线“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同时把它列入了国民政府中央铁路系统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多次对这条铁路进行了论证、勘测和设计等前期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铁道部就组织在广元至重庆段进行勘察,但实际上仅勘察了广元到南部县段,中途因故停止。1994年,四川省苍溪、阆中、南部三县市发起,四川、甘肃两省212国道沿线各县市联合成立“兰渝铁路立项上马协作会”。105位老红军干部联合签名上书,争取到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关于兰渝铁路的亲笔批示。到2000年,兰渝铁路立项工作正式进入四川、甘肃三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目标。2005年和2007年,四川、甘肃三省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修建兰渝铁路建议书。而龙池山铁路隧道是兰渝铁路特长隧道之一,是修建兰渝铁路中的重点工程。 龙池山铁路隧道进口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平原村七队,出口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广坪镇后院里村处金溪河右岸,为跨川陕分界龙池山而设,是兰渝铁路特长隧道之一。 第二节 线路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1) 铁路等级:国铁Ⅰ级; (2) 正线数目:双线; (3)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60km/h; (4) 规划输送能力:客车50对/日、货运5000万吨/年4.4m; (6) 牵引种类:电力; (7) 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一至电气化铁路隧道正洞掘进开挖、支护、衬砌、洞内装饰、洞口工程、附属工程以及临时工程。 (2) 正线数目:双线; (3)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60km/h; (4) 规划输送能力:客车50对/日、货运5000万吨/年4.4m; (6) 牵引种类:电力; (7) 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第三节 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龙池山隧道所通过地区,属高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介于600~1620 m,隧道进口端坡度较缓,山坡有土层覆盖,沟谷中基岩裸露,山坡坡度,植被发育。洞身段通过区沟梁相间,山高坡陡,山峦重叠,山峰高耸,坡度,沟谷深切呈“V”字型,山体较完整,山脉为石质山地,第四系覆盖较薄,多为岩石风化残积物,现部分已开垦为耕地。基岩零星出露,植被发育,沟谷中基岩出露较好。隧道出口端位于基岩斜坡上,自然坡度大约,坡面较陡,植被较茂盛,山坡大部分为土层覆盖。隧道最大埋深约1000m。 二、地层岩性 隧道通过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粉质黏土、细角砾土、粗圆砾土、碎石土,下元古界千枚岩夹变砂岩层、千枚岩夹片岩层、断层破碎带中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砾及碎裂岩。 (1) 第四系全新统(Q4) 粉质黏土(Q4dl1):主要分布于山坡上,厚度较薄,现部分开垦为耕地,深灰色、灰褐色,厚度一般小于5m,可见虫孔、植物根系,软塑-硬塑,Ⅱ级普通土,σ0=120~150kPa。 细角砾土(Q4dl6):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段,灰黄色,厚约1~5m,角砾成分以千枚岩、变砂岩为主,粒径组成,2~20mm的约占50%,20~60mm的约占15%,大于60mm的约占10%,余为土质和砂粒充填,稍密,潮湿,Ⅱ级普通土,σ0=300kPa。 粗圆砾土(Q4al6):主要分布于冲沟内,厚度不等,多在3~8m,砾石成分主要为千枚岩,少量变砂岩,多为灰黄色,局部青灰色,稍密为主,潮湿-饱和,Ⅲ级硬土,σ0=450kPa。 碎石土(Q4dl7):主要分布于坡积粉质黏土之下,青灰色,厚度0.3~2m,碎石成分主要为变砂岩、千枚岩为主,碎石成分主要受附近基岩控制,为附近基岩风化就近堆积而成,呈棱角状,分选性差,大小混杂,充填物主要为砂和黏土,稍密,稍湿-饱和。Ⅲ级硬土,σ0=450kPa。 下元古界(Pt1) 出露于整个隧道洞身段,岩性为千枚岩夹片岩、千枚岩夹变砂岩,描述如下: 千枚岩夹片岩(Pt1 Ph +Sc): 出露于隧道进口~DK461+900及田儿湾斜井洞身,总体以千枚岩为主,夹有薄层片岩。千枚岩,灰绿色,变余粉砂质结构,千枚状构造,易风化,岩石较破碎;片岩,灰黑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片理发育,岩质较软,风化层厚8~20m,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500kPa,完整基岩,Ⅳ级软石, Ⅳ~Ⅲ级围岩,σ0=600kPa。 千枚岩夹变砂岩(Pt1Ph +MSs):出露于DK461+900~隧道出口段及白家梁横洞,总体以千枚岩为主,夹有中薄层变砂岩。千枚岩,浅灰色、灰绿色,变余粉砂质结构,千枚状构造,易风化,岩石较破碎;变砂岩,浅灰色,变余砂质结构,中厚层状,岩质较硬,风化层厚约4~18m,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