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细菌的分类 二、细菌----原核生物典型代表 112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分为: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链球菌等 短杆状、棒杆状、梭状、分支状 弧菌(螺旋不满一环) 螺菌(螺旋满2-6环) 1. 细菌的分类 二、细菌----原核生物典型代表 112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可分为: 革兰氏阳性菌(G+) 革兰氏阴性菌(G-) 细菌染色后呈紫红色 细菌染色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革兰发明的,是 鉴定细菌的一种简便方法。具体方法为(略,p294) 2. 细菌的结构 一般结构:细菌共有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区等 特殊结构:非共有结构 鞭毛 菌毛 荚膜 113 (1)细菌的细胞壁 组成成分: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主要功能 G+:细胞壁含肽聚糖,磷壁酸 G-:细胞壁含肽聚糖,脂多糖 古细菌:细胞壁不含 固定细胞外形 协助鞭毛运动 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 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114 (2)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荚膜。 组成成分:荚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多糖,包括纯多糖(葡糖糖、纤维素)、杂多糖、肽多糖和蛋白质。 115 主要功能 (2)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荚膜 ① 保护细菌免受严重缺水的损害 ② 某些致病菌可保护自身免受寄主白细胞吞噬 ③ 可以贮存营养物,以备营养缺乏时利用 ④ 通过荚膜或有关构造可使菌体附着于适当的物体表面。 116 (2)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鞭毛 是细胞质膜的衍生物,其数目从一根到菌体周身都有 功能 具有运动功能 菌毛 分类:普通菌毛、性菌毛 功能 普通菌毛:细菌通过菌毛可牢固吸附在寄主器官细胞受体上. 性菌毛:即F菌毛 (详细介绍如下) 117 ⑴ F 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是一种附加体. 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用F+表示。 未携带F因子的菌株为 受体菌或雌性,用F-表示。 F因子及F+向F-的转移: 118 ⑵.F 因子的组成: 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环状DNA; 40~60个蛋白质基因; 2~4个/细胞(雄性内)。 F因子及F+向F-的转移: ⑶.F 因子的三种状态(以大肠杆菌为例) ①.没有F因子,即F-; ②.一个自主状态F因子,即F+; ③.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内的F因子,即Hfr。 120 ⑷.自主状态时 F 因子独立进行分裂。 121 ⑸.F 因子的传递: 带F 因子的细菌较少。具有F 因子的菌株可以作为供体。 ∵ F 因子中有形成F性伞毛(F pilus)的基因?接合管? F+ 细胞中的F 因子由接合管向F-传递 ? F-受体变成F+。 F+×F-:先形成接合管, F因子的DNA边转移边复制, F-细胞 ? F+细胞。 3. 细菌的繁殖 涂布和繁殖:每个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夜)能裂殖到107个子细胞 ?成为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克隆(clone)。 123 1.世代周期短: 大肠杆菌(E.coli)20分钟可繁殖一代。 第 七 章 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 第一节 生命多样性和物种 一、生命多样性 (一)生命多样性的概念 生命多样性亦称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 指生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二)生物多样性的类型 1. 遗传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 1.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生物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 生物种内不同群体:生态型、变种、亚 种、品种、品系等。 遗传多样性研究实例—大熊猫 数量稀少(少于1000只)、分布地急剧减 小并割裂为小群体、生殖力低下,极度濒危。 分类地位:以箭竹为食,缺乏食肉齿,但臼 齿具明显的高低不平,为食肉目,是属于熊科、浣熊科或是大熊猫科? 随着地质年代中的环境变迁,体型经历了由 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以迁地保护为主。1993年,世界上有35个单 位饲养着113只大熊猫。 概况 2. 物种多样性 (一)概念: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