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课改背景下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docVIP

新课改背景下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新课改背景下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应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以兰州市为例,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入手,论述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民俗文化;兰州市;《品德与社会》课程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11月11日在南昌召开的“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一批著名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建议,我国应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1]。只有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才能真正起到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入手,论述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能力养成的综合性课程。从教材的内容来看,该课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按照儿童学习、生活、交往的范围,把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融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内容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能力。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材的地方特色。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写的这套教材深入挖掘并展现西北地区的课程资源,选用了许多西部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情感[2]。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世界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历史、文化、民族和民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并进而放眼世界,走进地球村。 二、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民俗、历史、地理、文化、道德、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与民俗文化密切联系的内容更多,既有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有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托有效的课程资源,根据自身条件开发、利用本地区的社会资源,挖掘素材,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知识的教育,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从小培养学生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增强小学生对社会生活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我国民俗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我们的‘母亲河’”的内容,学习时可与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全国惟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特点相联系,积极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知识(如马家窑文化、伏羲庙、黄河水车、羊皮筏子、黄河铁桥、黄河奇石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始于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富饶的土地,都印证了“母亲河”对华夏民族的滋养和哺育。而早在四五千年前,兰州先民就依黄河而居,耕牧渔猎,筑屋制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自秦汉以来,兰州黄河沿岸的众多渡口,就将大西北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从汉武帝设金城郡开始,兰州一直是中原王朝开拓经略西北的军事政治重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造就了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使其成为集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陇上名城。从历史地理上来看,长期的过度开发,水土植被的严重破坏,导致黄河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根治黄河”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防止洪水泛滥。经过多年整治,现在黄河水患已得到了全面治理。但由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悬河”还在继续升高,这些问题依然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黄河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使黄河水不断减少,特别是在下游,黄河已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国家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滚滚长江水将被引入黄河,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3]。今天的兰州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在学生了解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治理黄河污染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中“走上黄土高坡”的内容可与兰州地域文化相联系,课后思考题“你对黄土高原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