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点
一、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作用:
1.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天气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二、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如《集中营的课堂》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
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文章标题有何作用?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2)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内容)
(3)表达作者的感情
(4)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运用——手法,(象征、比喻、双关等),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三、句子的作用:
1.位于开头,主要有:
(1)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暗示文章的主旨;
(3)(倒叙、讲故事、设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4)引起下文,为下文内容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2.位于中间,主要有:承上启下
3.位于结尾,主要有:
(1)总结上文,点明中心;
(2)照应前文(开头),结构严谨;
(3)深化主旨,升华感情;
(4)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四、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插叙、倒叙
插叙作用:交代——内容,揭示——原因/推动情节往下发展,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表现手法: 铺垫、伏笔、对比
2007年《鼓神》2、本文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011年《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2、文章多处为母亲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014年《怯懦》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2015年《集中营的课堂》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写作中运用铺垫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鼓神 王雁
那年腊月,我来到陕西略阳。这里是秦岭腹地,山深坡陡,地瘠民贫,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沦落到这个卑微之地,和卑微的山民混在一起,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直到年关还不敢有回家的打算。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声声入耳,叫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锣练鼓。
山里的汉子敦实威风,他们脱了棉袄,穿着对襟夹袄,舒张着血脉,喷红着脸膛,挥舞着铁臂,在一面五尺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铜钹、铜锣敲得地动山摇,惊神泣鬼。
我看得正入神,只见掌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锁定我身边的一个老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长相瘦弱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里,听到喊叫,甚是羞涩地往后缩。这么个焉老头能敲出什么道道来,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直往前推搡。“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切……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只见张伯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仍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顿时焕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