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训练(人民版必修1)(含详解).doc
专题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训练(人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0分)
1.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2.[来源:学科网ZXXK]3.[来源:Z,xx,k.Com]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这三次战争通商口岸开放由向扩展5.“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6.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来源:Z_xx_k.Com]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海禁政策是指中国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清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7.8. )
A.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B.《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C.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开辟新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答案】B
【点拨】注意诗歌的写作时间以及内容做出判断。[来源:Zxxk.Com]
【结束】
9.据统计:1931年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B
【点拨】结合欧美列强在上海投资所占比重的上升趋势,并利用题中所给的时间,尤其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即可判断。
【结束】
10.——开放为通商口岸 B.地处黄河下游——成为北京门户
C.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启近代化 D.新时期经济特区之一——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A
【点拨】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11.12.1941年旧历除夕,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材料中某君指的是A.张学良? ? B.段祺瑞? ? C.汪精卫? ?D.蒋介石
13.14.毛泽东在1938年写道:“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劳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D. 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15.16.
17.
请回答[来源:学。科。网](1)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
【点拨】简要回顾课文知识即可。
【结束】[来源:学科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