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heMoonintheWellExisting-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doc

IstheMoonintheWellExisting-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井中的月亮存在吗* ----- 试论认识过程中的信息存在 王春华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要:引入信息概念来探讨认识过程就可发现,所谓存在,既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信息的存在。在感知过程中,客观事物留在人的感性形象里的信息就是该事物存在形式的差异,信息的本质是差异。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逻辑学中的存在都是信息的存在。 关键词:存在;认识;信息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井中捞月”的故事嘲笑了猴子们不懂得什么东西真正存在,其实人类自身也未必弄清了这个问题。虽然,无数哲学家将本体论问题当作哲学的根本问题讨论了几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和名词,却并未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本体论的玄奥讨论,已被许多人所厌倦,近代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学、逻辑学转向”就是证明。只不过这些“转向”也没有摆脱本体论纠缠。例如,逻辑学仍然保留了“存在预设”,它的基本概念如“真”、“外延”、“量词”、“可能世界”、“意义”等都要以“存在”来解释。逻辑学中的“存在”犹如井中的月亮一样也是没有弄清的问题。当我们重新返回到本体论问题时,发现以往许多哲学家共同的局限就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的存在,因而常常在物质与精神或存在与思维之间各执一端,无法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引入信息概念来探讨认识过程就可发现,所谓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信息的存在;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逻辑学中的存在,无一例外的都是信息的存在。 一、人所感知到的究竟是什么 认识始于感知。考察人的感知过程,有助于找到信息存在的踪迹。人们看一个物体,就会获得一个鲜明的感性形象,因而就认为看到了这个物体。人之所见,就是客观事物本身,二者不作什么分别,这是普通人的常识。人们据此能够直接与客观世界打交道,无须追问是否还有另外的世界存在。但是哲学停留在这种认识上,那就不行了。贝克莱等人得出“存在即是被感知”、“存在是感觉的复合”的哲学结论,便是明显的错误。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视觉就是光觉或色觉。我们看一个物体,看见的是光,而不是物体本身。我们所看到的特定颜色,并不是物体本身的颜色,而是特定的光波在特定的视觉细胞中引起的视觉。例如,630-800毫微米的光波引起红色的视觉,570-590毫微米的光波引起黄色的视觉,……没有光,就没有视觉。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获得的视觉形象只不过是客观物体在光里的摹本。在视觉过程中,光是从客观世界到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媒介。一定的光源把它的光波传送到物体上,光凭借它的反射能量,把物体的摹本传递给人的感官,从而使人得到了视觉形象。光有时把客观事物的摹本直接传递给人的感官,有时则还通过其他多道媒介来转换传递。例如,光把天空中月亮的摹本传递到井水里,井水的反光再传递给人的感官,因此人们就在井里看到了月亮的形象。显然井里这个月亮形象决不是月亮本身或本来面貌,而是月亮的摹本在光——井水——人的感官的反映。猴子们不知道这个奥秘,便产生了“井底捞月”的笑话。人的听觉也不例外。听觉的意象表现为一定的声音,而一定的声音来源于一定的空气震动,一定的空气震动最终来源于一定的物体震动。如果没有空气这一媒介连接,我们就永远无法在物体震动与声音意象之间划等号。关于物体轻重觉的情况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场的作用,物体本身的重量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无法感知到客观事物本身或本来面貌,而只能感知到客观事物通过媒介间接反映到感官中的摹本或感性形象。对此,康德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他说:“吾人之一切直观,仅为现象之表象;凡吾人所直观之事物,其自身决非如吾人之所直观者,而物自身所有之关系与其所显现于吾人者不同。”“吾人所知,仅为吾人所有‘知觉此等对象之形相’。”[1](p62)罗素在研究了知觉之后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外界的物就是人之所见。”[2](p92)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之所以应该加以强调,是因为它将物自身与人的感知觉结果作了明确的区分,这无疑是对“存在即是被感知”、“存在是感觉的复合”等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观点的有力批判;由此也为本体论探讨提供了新的起点,即为认识信息的存在提供了契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康德把人所获得的感性形象完全归结为主观因素,认为“若除去主观,或仅除去普泛所谓感官之主观的性质,则空间与时间中所有对象之全部性质及一切关系,乃至空间与时间本身,皆将因而消灭”[1](p62),从而陷入了“不可知论”。事实上,在人的感性形象中除了主观的因素还包含有客观的因素。对此,卢梭的论证较令人信服,他说“我的感觉既能使我认识我自己的存在,可见它们是在我的身体内进行的;不过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在我们的身外,因为不论我接受与否它们都要影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