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与喀秋莎的情缘
5月9日俄罗斯的胜利阅兵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进场音乐是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在50年代,这首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而和这首浪漫的爱情歌曲同样名字的却是一种相当威猛的火箭炮。抗美援朝战争中,喀秋莎也在志愿军手中大显神威。
温情而不凄婉的喀秋莎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是俄罗斯很常见的女生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这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就是描绘了一位叫喀秋莎的少女对离开家乡去保卫边疆的爱人的思念。歌词是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1939年参加日本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而写下的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还是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
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怎么流行,直到两年后苏德战争爆发,有人在为即将开赴战场的亲人送行时唱起了这首歌,这才逐渐流传开来,在战火的洗礼中广为人知。
这首爱情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凄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怀抱着冰冷的武器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在硝烟与寂寞中,得到了温存和慰藉,所以在战争中大受欢迎,成为鼓舞苏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战歌。
因此,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专门为这首歌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是俄罗斯军队的队列歌曲之一。
同名火箭炮威力巨大
而在战争中,喀秋莎除了是这首浪漫歌曲外,同时也是一种大杀器的名号。
1941年7月14日,德军刚刚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正在利用奥尔沙火车站进行物资运输,下午2点30分,一阵突如其来的巨大呼啸声,紧接着是从未见过的密集炮火,只用了短短10秒钟就把火车站附近的一切都炸成碎片,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战争中的第一次亮相。
之所以会把这种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为当时苏军对这种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没起名称或代号,只是生产厂家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在炮管上印了一个字母“K”,作为共产国际兵工厂的标记,于是苏军士兵就根据这个字母“K”,就给火箭炮用了最常见的女生名字“喀秋莎”,这个名字就和那首爱情歌曲一样,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近,精度低,但是优点却更加鲜明,那就是多管火箭炮的最大特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极其密集的炮弹,形成令人生畏的钢铁暴雨,用大面积的火力覆盖对目标进行有效杀伤,最适合打击集群目标。1门十六管喀秋莎一次齐射只需要8秒钟,就可以发射680千克的炮弹,杀伤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足球场,威力可想而知。而且发射时火箭弹呼啸而出的巨大轰鸣更是摄人心魄,极具威慑力。当时德军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斯大林管风琴”。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喀秋莎还没有完成测试定型,但苏联立即决定全力开始生产。6月28日,第一个独立喀秋莎火箭炮连成立,装备2门喀秋莎。而此时整个苏联才总共只有7门。
奥尔沙之战后,德军也迅速注意到苏军装备的这种新式火箭炮,开始全力寻找这个火箭炮连。10月初,在莫斯科战役中,独立火箭炮连与德军渗透突进的先头部队遭遇,炮手迅速架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抵抗,为发射火箭炮争取时间。在打光所有火箭弹后为了不让这个秘密武器落入德军之手,炮手们又将火箭炮彻底炸毁。但这时火箭炮连已经被包围,随后战斗中全连从连长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以下几乎全部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以这样悲壮的结局落幕。
但是,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就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在整个战争中,苏联总共生产了1.1万门各型火箭炮,其中M-13型就有6800门,总共成立了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到1945年5月柏林战役时,苏军一次就投入了2000门喀秋莎,给德军以沉重打击。
在1945年6月24日的胜利阅兵上,当喀秋莎火箭炮车队驶过红场时,全场掌声雷动,军民齐声高唱喀秋莎。将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表达了对于喀秋莎在战争中巨大贡献的赞誉。
朝鲜战场上的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中,这种正式名称为M-13的火箭炮也装备了志愿军炮兵,先后有8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在志愿军兵第21师的统一指挥下参战,喀秋莎这个美丽的名字也同样来到了朝鲜战场,同样给对手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打击。 ? ?
尽管当时美军掌握着制空权,喀秋莎火箭炮又存在发射时火焰烟雾较大的缺陷,容易暴露目标,所以一般都是事先测定好目标,提前构筑好发射阵地,夜间隐蔽进入阵地,一个齐射最多两个齐射,就迅速撤出阵地。
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先后配属过12个军,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