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极图说》不合儒家义理
朱子与象山针对《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一句而展开的往复辩论,旁征博引、析理精微。朱子、象山之辩,本期待“各尽所怀,力相切磋,期归于一是之地”,但两先生各持己说,互不相让,辩论的结果是“各尊所闻,各行所知”。 但真理往往通过对立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而曲折呈现的,重要的不是辩论的结果,而在于析理的过程。对于这场辩论的意义,朱子曰:“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两先生在辨析义理的过程中夹杂着意气之争,后人研读朱陆论学书信,应忽略其激烈言辞而深求其精微义理。
一
周濂溪《太极图说》引发的争议,焦点集中在篇首“无极而太极”一句。“无极”一说不见于儒家经传,《系辞传》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濂溪先生所著《通书》也只言“太极”而不提“无极”。象山先生的兄长梭山先生致信朱子,指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
“无极”多见于道家典籍,如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庄子说:“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万化而未始有极也”。梭山先生因此认为:“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
朱子回信答复梭山先生曰:“《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
梭山先生对朱子之解说无极不予认同,再次致信提出质疑:“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为虚无好高之论”。朱子答曰:“周先生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以明之”;“若果无形而但有理,则无极只是无形,太极只是有理明矣,又安得为虚无而好高乎”?
朱子认为“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应是受到《系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句的影响。但《系辞》把否定词“无”落在“方”与“体”,而不是落在“神”与“易”上。在有限、有相的器物层面才能加“无”进行否定,对于道体、妙用层面的“神”与“易”是不能进行否定的。象山先生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清楚,象山反驳道:
“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若惧学者泥于形气而申释之,则宜如《诗》言‘上天之载’,而于下赞之曰‘无声无臭’可也,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象山以“中”解“极”,极者,天地万化之根本。而“无极而太极”一句直接对“极”进行否定,“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象山认为这是万万不可以的。《中庸》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凡是能用感官感知的,都是有限的,而绝对超越的天帝是无限的。既然天帝是无限的,难以言表,如何用语言来描述至高无上的天帝呢?在人类的语言意象系统中,对有限的否定就意味着对有限的一次超越。例如,凡是成为视觉对象的物体总是落入方所,存在于空间中的此处,就不能存在于彼处。而天帝不能被看见,天帝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所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唯有通过对有限的感官进行否定来间接地表达天帝的崇高与广大,故可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绝对不能说没有天帝。
极者,极高明、尽精微且致广大,“极”本身就是无限。言“太极”,太者,致广大,极者,极高明,故言太极足矣。且“极”即是“中”,太极即天理,如果对“极”字进行否定而言“无极”,不仅画蛇添足,而且直接对天理予以否定,“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象山进而质问朱子:
“《系辞》言‘神无方’矣,岂可言无‘神’?言‘易无体’矣,岂可言无‘易’? ”
器物有形象,有方体,作为万化本原的太极不落于方体,因而分别从“体”与“用”上说一个“无方”、“无体”(形体之体,非体用之体),“无体”才能“光大”,“无方”才能“不测”。太极作为万化的本原,是逻辑上在先的,万有依赖于太极而存在,太极却不依赖于万有而存在。如以器物来观太极,说一个“无方”与“无体”,不过是方便人们的思维去理解太极而建立一个中介,好比是竖起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朱子认为“无极而太极”乃无形而有理,如不在“太极”之上加一个“无极”,就会拘于形象而落于方所,是错误的。
二
象山对朱子的反驳不仅有力,而且洞幽烛微,对篇首“无极而太极”一句的分析也非常到位。象山曰:
“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未有也。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老氏学之不正,见理不明,所蔽在此。兄于此学,用力之深,为日之久,曾此之不能辨,何也?”
孟子辟杨墨,宋儒辟佛老。宋儒具有强烈的道统意识,儒大而正,维护儒学正统,责任所在,义不容辞。朱子大力表彰《太极图说》,推尊周濂溪《太极图说》与《通书》为理学开山之作,目的是把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