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答辩.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巨大的焚尸炉 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3个孩子的母亲,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这篇消息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 本文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死囚的尸体.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毒气室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据德国《图片报》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超过150多件党卫军医生所用来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这些二战时期的物品被称“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遗物”。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思考: 在课文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思考: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1)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参观者身上 (2)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他游客 (3)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①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②对受害者的哀悼,③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思考: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